合肥经开区: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01版:今日问教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60期  总第234期  2017年12月27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60期  下一期
合肥经开区: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17-12-27 11:20

合肥经开区: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核心提示  众所周知,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力量,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应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我们更应该创设一种传统文化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部长通道”受访时表示,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之路,从小学到大学,各个教育学段都覆盖。对此本报已在全省开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报道,展示我省中小学校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一面。


幽香戏曲吐芬芳 魅力南小谱新篇
□苏    锐    张   川
前不久,合肥市宣传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合肥市“戏曲进校园”活动的通知》的文件。为积极响应文件精神,一贯以“戏曲”为特色文化的合肥市南门小学海恒分校这几天热闹非凡,“戏曲”的余音萦绕在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
学习传承有保障
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该校把戏曲学习传承列入小学音乐课教学计划,将戏曲学习融入到日常音乐教学活动中,普及戏曲基本知识,欣赏和学唱名品名段,培育戏曲苗子。学校秉承学习传承国粹文化理念,让戏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音乐课上,老师向学生普及了戏曲的起源、发展脉络以及戏曲主要传统剧目,播放戏曲经典曲目,专门挑选出学生们喜爱度最高的曲目——《醉打山门》进行教学。戏曲的基本表现方法是“唱、念、做、打”,老师首先带学生们进行曲目的“念功”练习,学生们听着陌生的京腔觉得又新鲜又好玩,学得不亦乐乎。光会念唱怎么行?“做功”也是学好京剧的基本条件之一。接着,老师播放戏曲视频并重点讲解经典动作,学生们跟着老师,认真地学习着。一堂堂生动有趣的音乐课,让学生们感受到我国戏曲艺术的魅力,激发传承意识。
常规训练激兴趣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每周三下午,京剧社团“梨园社”的日常训练在同学们的激昂唱腔中拉开了序幕。为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南门小学海恒分校大力宣传“国粹”精神。除每周三下午的京剧社团外,学校还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京剧课程。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学生们学会了很多曲目,如:《《醉打山门》《卖水》等耳熟能详的京剧曲目。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们不仅唱得好,动作学得也是像模像样。瞧!“梨园社”的同学们表演得多认真呀!整齐的动作,标准的姿势……无不体现出他们对京剧的热爱。
戏剧培养显成绩
早在2015年6月,合肥市南门小学和京剧院自主编排的特色京剧节目《自豪南小人》就在合肥市第六届中小学文化艺术节比赛中荣获小学组一等奖。
2016年暑期,《自豪南小人》节目组赴美国交流,此次活动在美国创新教育基金会、加州洛杉矶教委、加州理工大学、加州校长协会、加州教师协会及中国华侨联谊会等机构的鼎力支持下,安排了包含顶尖精英学校、美国公立小学、创新艺术学校、公立大学4场不同类型、层次和影响力的教育演出。此次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艺术才华的广阔平台,获取了国内外交流演出的机会,激发了他们喜爱京剧表演艺术,展示国粹的兴趣和激情。舞台上南小演员的手眼身法神采飞扬,舞台下美国的观众们看得饶有兴致。依托这一活动,南小的学生再次点亮了京剧舞台的“聚光灯”,让京剧国粹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南小王俊宇同学是京剧特色班学生,四年前开始接触京剧,进行京剧学习,经过多年的学习逐渐显露出自己在戏曲方面的天赋。今年高考前,他在老师的鼓励下,参加了安徽省艺术职业学院招生考试,成为了年龄最小的考生,并以前十名的优异成绩被该校京剧表演专业五年制大专录取。小学就能取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使他成为了学校的小明星。这与他一直以来在南小京剧特色班中学习,由徽京剧院的国家一级、二级演员亲自授课,从小感受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密不可分。
集团联动共演出
京剧社团的优异成果离不开南小本部领导的支持与帮助。合肥市南门小学校长费广海和书记崔敏曾为学生邀请了京剧大师“上门”参观指导。海恒分校“梨园社”和南小本部的京剧社团也常常同台演出,向全校师生展示戏曲的不同风采。南门小学集团化无差别办学为戏曲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凝聚和促进作用。
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演绎着人生百味。它把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表演艺术紧密结合,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戏曲进校园”传承、创新了戏曲艺术,是有益的尝试,也是积极的努力。该校将坚持“戏曲进校园”,做新时期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开拓者与践行者,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努力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宝塔路上的“非遗人”
□苏    锐    张   川


合肥市朝霞小学是经开区一所名副其实的“老学校”,有着办学17余年的历史,在经开区这块急速成长的土地上,扎根于宝塔路,埋头探索着自身的发展之道,始终坚持传统与现代携手,文化与技术并行。17载,朝小以严谨的姿态确定了自己的校训:修德修才,日新日进。德才教育须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朝小在努力探寻着适合自身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
传统文化百花盛开
语文晨读诵经典。该校语文教研组在全组教师的努力下,开发了基于校情学情的校本读本——《青青》。“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从《诗经》而来,从文化源头而来,“莘莘学子,青青校园”,从孩童着手,从校园文化着手。低年级的《弟子规》《百家姓》,高年级的唐诗宋词,每天晨读的15分钟,文学经典留香唇齿之间。该校还别出心裁,创新了上下课打铃方式,取消了传统的“叮叮叮”,换之为唐诗宋词,此举赢得了全体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课间早操健体魄。不同于普通的广播体操,朝小近年来在学生间推广武术健身操——“旭日东升”。该武术操动作形式多样,模仿动物之态,提高学生身体的柔韧性、动作性、协调性,最重要的是渗透其中的武德教育,从“抱拳礼”开始,以“收势”结束。
非遗传人走进校园
朝霞小学已经有众多的传承文化、渗透文化的教育方式和载体,可是这还不够。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如何让更多的文化类别落户朝小,如何让传统文化再次点燃朝霞学子的热情,是近年来该校领导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恰逢偶然,该校结识了非遗项目,蛋雕和泥塑。蛋雕,是近年逐渐兴盛起来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品。蛋雕工艺品有多种,一种是用雕刀在表面颜色较深的蛋壳上雕刻出各种人物、山水、花鸟等图案;另一种是选用质地较厚的蛋壳作为材料,以浅浮雕或镂空的手法进行雕刻。泥塑,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是中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汉族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这两项都是安徽省非遗传承项目。通过介绍,学校认识了两位大师。王剑,“庐州蛋雕”传承人,1993年开始从事蛋壳雕刻,获得了众多奖项,被称为“蛋壳上的舞者”。天津有个“泥人张”,合肥有个“泥人程”。程琪,合肥唯一泥塑非遗人,他制作的泥人不仅用的是“合肥土”,连泥土脱水过程都是自己摸索自创的。
这两位大师会愿意到小学来授课吗?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学校和两位大师取得了联系,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两位大师表示非常愿意来经开区,来朝霞小学为学生介绍非遗项目,讲授非遗课程,并手把手教学生制作。这可乐坏了朝小的领导,为了让非遗在朝小有更好的生存土壤,学校专门开辟教室作为两位大师的工作室,一来可以对非遗有更清晰的介绍,二来让学生的作品有展示的空间。
小小“大师”初步长成
在程老师和王老师的组织下,工作室建起来了,要开始招生了。泥塑和蛋雕招生,不像别的社团,要求学生有美术功底,有舞蹈功底等,相反最重要的是要对项目有兴趣。非遗在现代社会已没有那么吃香,人们都很感兴趣,可是说到要从事这个行业,却没有多少人愿意,就像戏曲等传统技艺。如何让这些技艺能够传承下去不致中断,就成了这些非遗传承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而走进校园未必不是一种好的方式。先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的非遗情怀。在每周二一次的社团课上,学生热情地欢迎老师的到来。小小的工作室里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学生们认真聆听着老师的授课,在动手实践环节中虚心求教,泥塑课上,啃着萝卜红着眼睛的兔子,鼓着大眼身披绿袍的青蛙,威武但憨态可掬的老虎……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形象,在程老师的教导下,学生们的泥塑都显出童趣可爱的一面。蛋雕教室里,学生们小心翼翼地拿着刀片,选蛋—构思—清洁蛋—布图—雕刻—修整—留壳,在王老师一步步地讲解中,不一会儿,一个像模像样的房子就出现在了薄薄的蛋壳上。
一个学期即将过去了,朝小的非遗工作室里也已经摆满了学生的作品。有色彩鲜艳的泥塑;有形态迥异的蛋雕;有认真讲课的老师的身影;有欢快乐怀的学生的足迹,更多的是每一个美好的瞬间。
保护非遗,传承非遗,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使命,更是朝霞学子时刻铭记于心的信条,该校将继续行走在传承非遗文化的道路上,并努力打造文化特色品牌,为成为经开区乃至合肥市、安徽省的文化特色学校而不懈努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