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 《数学》学习的原点 浅谈低年级学生如何练口语交际 爱学生就给学生爱
06版:学科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63期  总第234期  2018年03月07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63期  下一期
浅谈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舒城县实验小学 刘 强 日期:2018-03-07 10:52

聚焦新课改
教学效率,是指学生有无学到知识或有无高效学习。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有效教学”成了大家共同的追求。学生是否得到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但在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是值得教师们思考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全面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思考与探索中得到发展。如:在教《小露珠》一课时,我以猜谜语的形式进行教学。“闪亮透明小圆球,不大不小像豆豆,花草、树叶做摇篮,摇来摇去真自在,太阳出来去无踪。”这是什么?我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争先恐后进行抢答。接着,我又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小露珠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又是什么时候消失的?经过几分钟的阅读,他们有的说:是在夜幕降临时出现的,在太阳公公出来时消失;有的说:夜深人静,万物都入睡时小露珠出现,在早上七点半消失。此时我点拨到:为什么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呢?小露珠要走时他们是怎样告别的呢?于是,学生们都很积极地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抢着回答。通过这样问题情境的创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欲望。同时,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们身临其境,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设计教学环节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对教材内容加以适度的补充或重新组合,活化教学内容,缩短学生生活与教材内容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设计教学环节,突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但教师在设计或选用课件时,应明确目的。如何将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也必须清楚认识到语文教育是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如:在教《小露珠》时,我为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设计了“动物们夸奖小露珠的动画”课件,通过学生们对课文的了解,试着为自己喜爱的动物当一回配音员。结果,大部分的学生都通过体验获得了不同的收获。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勤思多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构建以尊重学生人格个性为特征,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师生和谐、积极探索、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的作用是隐性的,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自我独立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与教师交流学习等。如:我在教学《小露珠》这一课时,当学生们还在感受小露珠用自己的身体滋润、美化植物时。有个学生就提出问题:小露珠滋润植物、美化植物、装点着植物,可它自己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不免会让你的课堂掀起一个小小的高潮。使得课堂上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学生间相互合作,交流欲望极高。因此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及灵感能得到充分发挥,进而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
四、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有效性
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克服那种浮光掠影,泛泛读上两三遍的做法。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境,设身处地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不断的练习中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智慧的生长。如:教学《小露珠》时,我会为动物配音,但我先给时间让学生们自由练习,然后再进行配音。于是,我惊奇地发现,以前从没举过手的学生,这时也纷纷举起他们的小手。这说明,把时间留给学生,大部分学生是可以进行自我获取知识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要不断地改进教法,真正把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尝试性学习机会,使他们的个性在尝试中得到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