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共读漂流”真正践行课外阅读 幼儿园新生家长会为家园共育奠定坚实基础 浅谈运用调整策略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13版: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02期  总第233期  2020年09月16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02期  下一期
浅谈运用调整策略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0-10-13 13:52

 教 学应 用

浅谈运用调整策略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肥西县上派镇乐平路小学  葛红菊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调整策略在估算教学中的应用,浅谈个人的认识:
一、对于纯计算题目,可运用调整策略让估算结果更接近准确数
估算结果是近似数,但运用不同的方法,其估算结果的准确程度是不同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呢?对于纯计算的题目,教给学生运用调整策略让估算结果更接近准确数。
例如:43×22这道题目如果运用四舍五入法是把43看成40,22看成20,估算的结果是800,与准确值946相差甚远,这时应让学生调整策略,把43看成45,22看成20,估算的结果是900,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这样做与准确数最接近呢?引导学生发现这样做是运用了调整策略,把其中一个数看大了,另一个数看小了,得到的结果必然与准确值更加接近。
二、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估算,要灵活调整策略让结果更合理
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不同的题目情况不一样,方法不能千篇一律,教师应灵活运用,调整策略,让估算结果最合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时有这样一道例题: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一共有18排,每排22个座位,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下吗?
列式是:18×22
这道题目在估算时一共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18≈20 22≈20  所以18×22≈400
第二种:18≈20 22不变 所以18×22≈440
第三种:22≈20 18不变 所以18×22≈360
以上三种方法从纯数学的角度看都是正确的,但是哪一种更合理呢?在这里不是把教学任务定位于估算技能的训练上,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算式的观察,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为什么?要判断“350人来听课坐得下吗?”为了保证座位够坐,是往大的估好还是往小的估好,还是最接近准确数好?为什么宁可估“小”也不估“大”呢?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不同的估算方法进行对比、反思,发现为了保证座位够坐,这道题目还是估小最好,在这道题目中,第三种方法是最佳的。通过这道题目的教学,让学生明白在解决具体问题时选择估算方法时不能只认为最接近准确数的估算方法就是最佳的方法,而应根据具体问题适时运用调整策略,让估算结果更适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
有的时候是需要把结果往大估好。有这样一道题目:14位同学去参观动物园,每个人的门票是14元,算一算大约要带多少元钱?
列式是:14×14,有的同学根据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把两个14都看成10,估算结果是100,很显然与准确值196相比太小了。这时候我告诉学生14×14的准确答案是196,按照这个估算结果学生能进去参观动物园吗?怎样估算才最合理呢?这道题目是往大的估好还是往小的估好,还是最接近准确数好?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得出:为保证钱够用,这道题目还是往大的估好,有的学生提出要把一个14看成10,把另外一个14看成20,这样估算的结果是200,还有的学生提出把两个14都看成20,这样估算的结果是400。这道题把学生带入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更大地发挥了估算的价值。
三、培养学生运用估算验证计算结果的习惯,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小学生在计算时往往马虎,要求学生通过估算来判断计算的结果对不对,提高计算的准确率。例如:55×67,有位学生计算的结果是715,我告诉这位学生:不用计算也知道你的答案错了,为什么呢?因为50×60已经等于3000了,55×67的结果只会比3000大,不可能等于715的,学生恍然大悟,马上修正了错误,在这道题目的教学中运用调整策略,把两个数都看成比它们本身小的整十数,估算结果大于学生计算的结果,由此判断学生的计算结果错了。在订正学生计算错误的时候,经常运用调整策略进行估算,指出学生计算的错误,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估算的价值和必要性,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