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家校社共同体”推进“三位一体”协同育人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案例与分析 小学英语单元设计与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效能感关系的探究
03版:教育家精神知与行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78期  总第241期  2024年09月25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78期  下一期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案例与分析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4-09-26 10:46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案例与分析
□砀山县第二中学  庞海岗
一、案例描述
本案例实施于砀山县第二中学。参与的班级是高一年级的文科实验班,共有52名学生,其中女生35名,男生17名。学生整体学习能力较强,但在长篇古典文学阅读方面经验不足。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长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同时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选用黄山书社出版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主要教材,每人一册。辅助资料包括: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等导读资料,以及清代社会文化背景相关史料。技术支持方面,利用学校现有的智慧课堂系统,在微信平台建立班级读书群,方便师生交流。教师还准备了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主要阶段:导读激趣、深入阅读和整体把握。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相应的教学策略,旨在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这部文学巨著。
(1)导读激趣:首先,我用两周时间进行导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这个阶段,我介绍了《红楼梦》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清代社会背景,特别强调了科举制度和满汉矛盾对作品的影响。同时,我还讲解了小说的整体结构和主要人物关系,分析了“大观园”的象征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我布置了分组任务,要求学生收集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此外,我还制订了阅读计划,将阅读分为几个阶段,并介绍了整本书阅读方法,如批注、摘抄和写读书笔记等。
(2)深入阅读:在接下来的第二个阶段里,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每两到三周集中讨论一次,每次聚焦于特定的章回和主题。为了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进度,我在每次讨论后都会布置与阅读进度相应的主题式作业,并鼓励学生在线上讨论平台分享读书心得。这种方式既保证了学生的阅读进度,又促进了同学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3)整体把握:在最后阶段里,我们进行了整体把握和深度探讨。我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如人物形象分析、情节结构探讨、主题思想剖析等。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资料收集,准备了专题报告。我们还模拟了学术研讨会,每个小组进行报告,其他同学提问讨论,我则进行点评。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最后,我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并进行一对一指导。
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对这部经典著作有了深入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首先,学生的阅读速度有了明显提升;理解能力方面,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把握更加准确,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写作水平的提升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的参与度也大幅提高;课堂讨论参与度也明显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小组讨论变得更加有效率。
从主观反馈来看,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对这种教学方式给予了积极评价。
二、 案例反思
(一)成功之处:本教学案例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整体规划合理,循序渐进,从导读到分段阅读再到整体把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教学过程中结合现代技术,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再者,通过小组讨论、专题研究等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形成自己的文学见解。最后,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设计使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文学世界,真正体会到了阅读经典的乐趣。
(二)存在问题:首先,部分学生因阅读能力差异导致阅读进度落后,影响了整体教学节奏,需要采取措施帮助这些学生跟上进度。其次,对于《红楼梦》中大量的方言、古语等语言难点,部分学生理解困难,影响了他们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再者,个别学生过于关注情节发展,忽视了对文本的深度分析,未能充分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最后,当前的评估方式还显单一,主要集中在测试和小论文写作上,未能全面反映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的进步和收获。
(三)改进建议: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改进措施:制订个性化阅读计划,为不同阅读能力的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增加语言专题讲解,提供更多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设计多样化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引入同伴互评、阅读日志、课堂表现等多元评估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