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融入乡村小学校园环境建设中的应用策略 海读的小学低段每日素材训练 浅谈“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英语会话课中的应用
03版:教育家精神知与行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83期  总第246期  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83期  下一期
革命文化融入乡村小学校园环境建设中的应用策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5-03-26 14:16

教研成果分享

革命文化融入乡村小学校园环境建设中的应用策略
□颍上县江店孜镇爱心小学  李斯慧
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革命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融入乡村小学校园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乡村小学在推进革命文化融入过程中面临着资源挖掘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本文旨在探讨有效的应用策略,以皖北地区乡村小学为例,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旨在促进革命文化在乡村小学校园中的深入传播与有效传承。
一、加强革命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
针对革命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不足的问题,乡村小学要加强与乡镇文化部门、社区委员会的合作,共同挖掘和整理当地的革命文化资源。学校可以通过组织课题组教师团队深入乡村,开展革命文化资源的田野调查,搜集整理当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革命遗址、文物档案等。在资源整合方面,学校要注重将革命文化资源与课程内容、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二、提升教师革命文化教育素养与专业能力
针对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乡村小学要加大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的力度。学校通过邀请具有丰富革命文化教育经验的专家、场馆工作人员等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和现场指导,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革命文化教育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拓宽教师的视野和思路,提高他们对革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三、创新革命文化教育方式与手段
针对学生参与度和认同感低的问题,乡村小学通过创新革命文化教育的方式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第一,学校可以采用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沉浸式学习等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革命文化的魅力。第二,学校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到电影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感受革命战争的残酷和革命先烈的英勇。
四、构建家校社共育机制,增强教育合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社会则是更广阔的学校。在推进革命文化融入乡村小学校园环境建设的过程中,构建家校社共育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加强与家长及社区的沟通和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教育。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社区联动等形式,向家长和社区介绍革命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家长和社区积极参与孩子的革命文化学习。
五、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提升革命文化影响力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革命文化融入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载体。乡村小学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通过建设革命文化室、纪念馆、文化墙等硬件设施,营造浓厚的革命文化氛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革命歌曲演唱比赛、革命故事演讲比赛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在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学校注重挖掘和传承当地的革命文化资源。例如,在皖北地区的一些乡村小学中,围绕当地的革命历史遗址或英雄人物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颍上县黄坝乡中心小学附近有一座黄家坝暴动烈士纪念碑,学校组织师生定期前往参观学习,打扫卫生,并邀请当地的老红军或革命后代来校讲述革命故事。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的革命历史和文化底蕴,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六、建立评价机制,保障革命文化教育效果
为了确保革命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乡村小学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以及对整个课题项目的反馈和改进建议。通过定期收集和分析数据,学校及时了解革命文化教育的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革命文化融入乡村小学校园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加强革命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提升教师革命文化教育素养与专业能力、创新革命文化教育方式与手段、构建家校社共育机制以及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等措施的实施,为乡村小学在革命文化融入校园环境建设方面提供更加全面和具体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让革命文化在乡村小学校园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新时代接班人做出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备注:本文系阜阳市2024年思政专项课题“革命文化融入乡村小学校园环境建设中的应用研究”阶段性成果,立项号为FSZ2413。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