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注 救救鲁迅 人教社:调整而非剔出 努力打造教育科研的交流平台——写在《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扩版之际 正在风化着的鲁迅 下期关注 减少鲁迅作品是当代语文教育的悲哀
01版:今日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期  总第234期  2009年08月26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期  下一期
正在风化着的鲁迅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学曹波涛 日期:2009-08-26 00:00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引来了众多的猜测和争议,一时间有拍手称好的,也有捶胸顿足的。
        谁在拍手称快?谁在捶胸顿足?
        拍手称快的肯定是不能正确阅读和理解鲁迅作品精髓的一部分教师,还有在他们教育下阅读素质普遍下降的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参加了鲁迅论坛举行的语文老师现场课堂演示后,一语文教师反省道,“作为一个中学语文老师,我也没有把《鲁迅全集》看完过,甚至一半也不到,我们自己因为读得少,对鲁迅的理解有时也存在着浅读、偏读、误读,这就导致了我们自己把作品讲得让学生害怕,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我们自己先把鲁迅读懂。”。
        而捶胸顿足的当然是那些研究鲁迅的专家学者们了,他们能正确阅读和理解鲁迅作品的精髓,又不受《语文教学大纲》的束缚,更是跟中国的语文教育有一定的界限。他们认为,鲁迅代表着20世纪最高的文化存在,他在课本中的意义使得我们文化的精神、民族的品格、文学的品格提升了,“鲁迅作品不仅不可或缺,还应在教材中适当增加”。 “鲁迅的精神就是中国人的精神,无论从语文的‘工具性’还是‘文化性’来讲,鲁迅的作品都应该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当中”。
        当一方面在浅读、偏读、误读鲁迅,鲁迅的作品令学生害怕,而另一方面把鲁迅的精神上升到就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我们也害怕了,我们不禁要问:鲁迅是谁?他的精神不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吗?我们为什么读不懂他,害怕他?甚至连周海婴、周令飞父子俩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当周家父子问及年轻的一代:“鲁迅是谁”?而得到的答案是对敌人“横眉冷对千夫指”,对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时,他们也害怕了,这已然是个“阶级斗争化”了的鲁迅,一个除了用“战士”这个名词来诠释以外就找不到词汇来诠释的鲁迅。鲁迅先生以他毕生不懈的努力创造的“文化鲁迅”,就这样消失殆尽了。
        法国人因为“天赋人权”的思想而记住了伏尔泰;俄国人因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而记住了托尔斯泰;那我们是因为什么记住了鲁迅,当他的思想被剥蚀的面目全非,当他的作品被瓦解的支离破碎,鲁迅还剩下些什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