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的“三大艺术” 努力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化特色化发展—访合肥市包河区教育局局长王有宏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是否需要“卧底” 学校管理创新的本质要义和策略选择
02版:管理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期  总第234期  2009年08月26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期  下一期
努力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化特色化发展—访合肥市包河区教育局局长王有宏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吴 林 付彦成 日期:2009-08-26 00:00

       
         8月初,合肥市教育工作务虚会议在包河区召开,市教育局提出了“合肥市要在全省率先争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的发展战略。作为这次会议的承办方,包河区在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化发展中进行了哪些尝试呢?
        “市教育局提出的这个要求很高,也非常鼓舞人心。其实,在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化方面,包河区早己行动起来了,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包河区教育局局长王有宏表示。
        教育不公平问题亟待解决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外在表现,它之所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由于当前客观存在的不均衡,导致一部分人无法享受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享受不到优质教育资源。只有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择校、学校收费、教师交流等热点、难点问题。
        合肥市区划调整以后,在几个城区当中,包河区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最为突出,教育也不例外,南北之间的差别尤为明显。位于淝河、大圩、义城、烟墩、常青、骆岗等街镇的一些学校,校舍都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有的校舍至今还是砖瓦结构的平房,条件十分简陋,配套教学用房和教育教学设施严重不足,校长整天为安全担心,教师不能安心教书,家长很不满意校园环境……
        怎么办?只有不断促进优质均衡发展,才能满足各个社会阶层对教育的要求,才能保持社会稳定,才能促进基础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所以,教育公平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途径,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勇做教育均衡发展的先行者
        为了彻底解决教育均衡化发展,实现优质教育共享这个难题,满足家长和学生的现实需求。从2008年起,包河区确立了在中部地区率先创建“全国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特色示范区”的目标。今年4月,创建工作方案已经得到中央教科所、包河区委和区政府批准,并开始付诸实施。
        2009年3月,省教育厅对包河区创建安徽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进行了考核评估。评估组认为,包河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一个主题——均衡发展,深入开展“两情两德”教育,大力实施“三大工程”,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全区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并获得了省教育厅的认可和表彰。
        优质均衡是目标特色办学是方向
        均衡只是相对的。中国是大国办大教育,短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教育均衡发展难度很大,但是通过努力,在一个县区或者一个地市,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所以,包河区上下正在积极探索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直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途径和新模式。
        我们抓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除了改善办学条件硬件设施外,还十分重视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和校园文化建设等软实力的提高,也就是说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校的档次和品位,同时在形成和凸显每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进程中促进全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厚积薄发  任重道远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能削峰填谷,而应造峰填谷,既要打造一批名校名师,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又要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使其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劣变优,从而实现“抓两头,促中间,全面规划,分层实施,整体推进,均衡发展”的目标。为此,从2007年开始,包河区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同时,大力实施名校“2468工程”、名师“5135工程”和薄弱学校改造“1020工程”三大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区已有2所省级特色小学,5所市级特色初中,5所市级特色小学和28所区级特色学校。
        当前正在实施的教育均衡化发展战略,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举措,是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期盼。对包河区来说,要实现既定目标,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仍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关心,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需要家长的理解,更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开拓创新,爱岗敬业,奋发有为的工作奉献精神。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