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呼唤教师理性回归 科学探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放手也是一种美丽
05版:课改在线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期  总第234期  2009年08月26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期  下一期
情境创设:呼唤教师理性回归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铜陵县顺安中心小学 林兴锋 日期:2009-08-26 00:00

        所谓情境创设,就是教师通过设立一系列有难度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营造一种强烈的课堂求知气氛。目前,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小学教师所接受,并已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为了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都要花费不少精力,绞尽脑汁地创设有新意的问题情境,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之目的。但在数学教学的实际设计时却出现了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情境创设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缺乏一定的“童趣”;远离数学的知识和技能等。针对以上出现的情况,笔者通过近两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和反思,认为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情境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情境创设应建立在学生的经验之上
        学生的经验是学习新知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学生自主建构新知,发展智慧的前提。背弃学生经验的数学情境,会让学生产生陌生感,甚至压抑感。例如:在教“百分数意义”一课中,其实对于百分数及其意义早已是学生经验世界较为熟悉的数学现象,教师只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到自己的经验世界中去搜索、去提炼、去分析,即可让学生自主地抽象出百分数的意义与优点。而不应是以教材中的几个实例引导学生概括、抽象出百分数的意义,让学生顿生禁锢感、压迫感,从而对自主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创设情境之时,一定要研究和调查此时此刻学生的经验,以此来创设适宜地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去。
        二、情境创设应具有一定的“童趣”
        情境创设中要具有一定的“童趣”,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到有趣,有挑战性,能激发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达到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的状态。但现在课堂教学中反映儿童兴趣的相对较少,往往把我们的孩子当作家庭主妇或单位的采购员、设计员。如此的情境过多,再加上教师的“花絮”也多,孩子会产生条件反射,也会形成一种新的繁琐哲学,他们会萌发厌烦情趣。例如:在教“圆的认识”一课中,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果再出示圆形的物体让学生观察讨论。这样既达不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思想。教师可设计一个十二生肖围着圆桌争食物的情景。学生对这些小动物非常感兴趣,这样既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学中情境设计应具有一定的“童趣”。这样就能让我们的教学更充满活力。
        三、情境创设应紧扣数学知识和技能
        顾汝佐先生曾指出:“情境设计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离开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为教学目标服务,要凸显本课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反之则形式化、表面化,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一课时,教师先出示小兔过生日图,小兔采了12个蘑菇招待客人,来了9个客人,每人分一个,问:小兔篮子里还剩几个蘑菇呢?这样的情境创设不能突出知识本身的思考性、开放性,更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思考理解知识的重难点。教师可改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让学生动手拿一拿、取一取铅笔、小棒等。这样既简单易行,又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可见,情境创设也应紧扣数学知识和技能。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的建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但问题情境创设不能随心所欲,既要注意紧扣数学知识和技能,又要建立在学生的经验之上,同时还要充满一定的“童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生命活力,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