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只是他爱的见证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途径探析 浅谈思品课教师的人格魅力 视点 编者说
02版:德育大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2期  总第234期  2009年09月02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期  下一期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途径探析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贺正皖 朱三九 日期:2009-09-02 00:00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从古至今,中国的传统教育特别重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在字、词、句上十分下工夫。正如韩愈所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对语文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肩负起一份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结合教学实际,在语文教学中尝试运用以下几种德育的渗透途径,效果明显。
        一、在课文导语的设计中因势利导,披情入文。
        设计优秀的语文导语,是上好一堂成功语文课的关键。好的导语可以引领学生领会诗情洋溢的语言,历经峰回路转,徜徉柳暗花明之境。
        例如在上《醉翁亭记》时,可以联系欧阳修的身世以及宦海沉浮来导入。欧阳修“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家中丧父之时“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家中无钱买纸笔,他母亲乃以芦苇的竿画在灰土上教他认字,因此有“画荻教子”的故事。欧阳修早年还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就是他任滁州太守时所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让学生了解了这些相关知识背景,不仅让学生很好地学习了这篇课文,还可以使他们明白在困难的环境中保持积极向上和乐观精神状态的重要性,永远怀有一颗与民同乐的心。
        二、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身上包含的思想意义,使学生受到熏陶,思想受到洗礼,提升精神境界。
        当学习到小说、戏剧、影视文学后,在我们头脑中回旋并挥之不去的应该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象屈原、贾宝玉、吴荪甫、阿Q、董存瑞、梁生宝……这些形象归根到底来自现实生活,或者说是对生活的艺术概括。如郭沫若在《雷电颂》中塑造的屈原形象,表现了他作为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忘我的斗争精神,他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的灵魂。学生在学习本文时,能够被主人翁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感染,从而达到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屈原是有深刻现实原型基础的艺术形象,而有些人物侧重于表现作家的审美理想,是对现实生活的天才创造。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的创造。作者通过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强烈的对民主和自由思想的追求。贾宝玉蔑视世俗,卓然独立,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道德和秩序的反抗,是十足的封建大家庭叛逆者。通过对这一形象的分析学习,可以让民主平等的思想渗透到学生的人格中,使他们在新时代能够保持独立的姿态,不因循守旧,不断推动历史前进。
        三、从意象和意境入手,分析重言志言情的诗词、散文等作品中包含的思想教育内容。
        例如讲授柳永的《雨霖铃》词,可以重点分析词中出现的意象:寒蝉、长亭、兰舟、暮霭、酒、杨柳、月等。这些意象紧紧围绕着“伤离别”这个主题,构成了凄美的审美意境,渲染了词人的离愁别绪。这里我只分析杨柳的意象,它是我国文学史上被反复歌咏的对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被视为咏柳之祖。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折柳寄托离情的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著名的古人折柳送别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李白的《灞陵行送别》、《忆秦娥》,王之涣的《送别》都用了杨柳这一意象。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这样的分析可以把学生带入“发思古之幽情”的境界,从而认识到我国文化底蕴的绵长悠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总之,语文教材中充满着德育的内容,这也和我国传统的“文道合一”或“文以载道”观念相协调。优秀的课文是思想性和文学性的完美结合,从作品中可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美,可以感受到高尚精神的激励,可以看到时代的辉煌。所以,通过语文中的德育渗透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也可以培养他们高尚的理想和情操,意义重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