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恳为教育 踏实搞建设——专访灵璧县教育局局长刘銮斌 一位基层教育局长的教育情怀——记望江县教育局局长王振华 建设班级之美要三到
04版:管理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3期  总第248期  2009年09月11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期  下一期
勤恳为教育 踏实搞建设——专访灵璧县教育局局长刘銮斌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田 浩 日期:2009-09-11 00:00

        

        最近几年,灵璧县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县、全省“农远”工程试点县、全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重点指导县等,那么迅速取得这些教育硕果的原因和措施分别是什么呢?对此记者专访了灵璧县教育局局长刘銮斌。
多重努力出硕果
        刘局长介绍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多种因素的结果。首先,得益于教育政策的支持和全县人民对教育的热情。良好的教育基础,加之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倾心投入,如今灵璧县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为先的意识深入人心。
        其次,得益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从2000年开始,全县实施教师培养“十、百、千”计划,即在全县范围内每3年一次,每次选出10名教育专家、100名市级教坛新星、1000名县教学能手。不断完善教师队伍补充机制,教师调动实行公开考核选调制度。实施城区教师交流制度,均衡师资力量。
        最后,好的领导班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灵璧县教育局是一个务实的领导班子,以面向基层、心系基层、服务基层、指导基层为工作原则,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并以各种廉政建设规定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同时,这也是一个团结的班子,班子成员从大局出发,遵循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人酝酿、会议决定的党组内部议事和决策的基本制度。
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天空
        灵璧县是个劳务输出大县,具了解,全县外出务工、经商人员30余万,空巢家庭大量涌现,“留守未成年人”多达8万人,“留守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为办好寄宿制教育,破解城乡“留守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刘局长带头深入基层学校、走庄串户,通过召开教师会、学生家长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
        刘局长告诉记者,2004年,教育局启动了“灵璧县‘留守未成年人’关爱工程”,以禅堂乡中心小学为试点,成功创建了宿州市乃至全省第一所“留守未成年人”寄宿制学校。目前,灵璧县21个乡镇已投入创建寄宿制学校35所,成功托管8万多名留守学生。2008年初,我们及时调整了各项项目资金计划,尽量满足寄宿制学校宿舍,餐厅,食堂扩建、改建需要,有23所寄宿制学校宿舍、餐厅、食堂得到扩建,共计投资5000余万元。
        “留守未成年人”托管教育呈现六大亮点:留守孩子吃上了科学配餐,有了温馨的家;寄宿制教育高效填补了空巢家庭教育的空白;有效推动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城乡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质量;有利于“留守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解放农村劳动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廉政问题建设齐步跟进
        廉政问题是教育部门非常敏感的问题,灵璧县教育局在这一点做的非常好。刘局长告诉记者,针对这个问题灵璧县教育局加强廉政建设,注重人格修养,把党性与人格结合起来,洁身立德。该局领导始终坚持行政原则,特别是在人、财、物的管理上,严格按政策、按程序办,凡符合政策规定的立即办,并要求承办股室、承办责任人限时办结。另外,还要求各校严格执行收费政策,坚持学校收费公示制度,实行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用途“三公开”政策等等。
        刘局长最后表示,任职以来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由于教育人多面广战线长以及教育发展的规律性,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还有一些差距。在下一步工作中,还要继续积极争取各个方面对教育的重视与支持,使灵璧县教育工作进入一个焕然一新的局面!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