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享开心“一刻”
□吴 琼 吴雄峰 王慕云
日前,安徽省教育厅正式发文,明确要求自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统筹好每节课和课间时长,自主设置课间安排,实施15分钟课间时长,落实30分钟大课间时长。这一政策的出台,为学生们的课间生活带来了新的活力,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为贯彻落实此项政策,滁州市南谯区教体局结合区域实际积极行动,多措并举,确保政策在全区范围内全面落地、顺利实施。
本学期开学以来,南谯区内34所公、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将课间从原有的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并精心打造了花样繁多、创意十足的大课间活动,为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增添了绚丽色彩。
新学期开学前,教体局组织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主要负责人开展专项调研和培训,指导各校根据自身特点,制订具体的课间安排方案。要求全区3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按照国家和省、市规定设置并开齐开足课程,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和30分钟大课间时长,鼓励各学校积极探索“15分钟常规课间+30分钟大课间”的衔接模式,总结分享创新经验,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召开2次全区作息时间调整座谈会,要求各校明确课间活动安全规范、场地错峰使用规则及教师值班制度,确保政策平稳实施。同时,强化监督保障机制。将课间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学校年度考核,全面规范全区义务教育办学行为。
南谯区教体局基础教育股负责人樊承兵表示:此次课间改革绝非简单的时间延长,而是教育理念的深层变革。我们通过“小课间保自主、大课间促发展”的双轨设计,既尊重学生身心调节需求,又为体质提升、社交能力培养提供结构化支持。此项政策是落实“双减”和“五育并举”的重要实践,南谯区将以课间改革为支点,撬动学校教育生态的整体优化,真正实现“让每个孩子享有快乐而有质量的校园生活”。
滁州市明湖小学
活力满满 五育拾光
结合“传统体育游戏”和学校实际特色,明湖小学充分利用课间15分钟时间,推广课间“微运动”,确保活动内容既具有开放性与趣味性,又能引导学生体验多领域知识的互动,营造积极、开放且充满活力的校园运动文化。对此,学校特设计制订“校园课间运动区间划分图”以开展具体活动。
桌面区域:开展指尖生花——非遗剪纸、华容道——益智棋、“数字开花”“太空漫步”创意手指操、翻花绳等游戏项目。
墙面区域:在墙面设置彩环、高度标识,设计彩环投靶、蹦跳摸高、蒙面贴鼻子等游戏项目。
地面区域:在地面区域绘制方格、图形,设置跳房子、数字接力等互动小游戏;准备软质球、方块在特定区域开展动物模仿操、投壶雅戏、蹴鞠小将、摸石头过河等小游戏;还有传统项目如:跳皮筋、跳绳、踢毽子等地面游戏。
田间区域:在班级劳动实践区域,根据小组活动任务给种植的花草植物松土、浇灌、除草、收获,观察和记录植物生长情况,完善班级劳动实践手册。
滁州市明湖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方大军:课间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这一举措体现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深度关怀,有助于缓解学生课堂疲劳、提高学习效率。有更充裕的课间时间能让学生进行适度运动、完成课前准备、开展同伴交流,对培养时间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学校将科学调整课程衔接方案,完善课间安全管理机制,确保政策平稳落地。期待这项改革能营造更富活力的校园生态,助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地面游戏
滁州市名儒学校
让课间成为学生的“校园幸福时刻”
自办学伊始,名儒学校就将体育、劳动和阅读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方向,在名儒人的愿景中,名儒学子应该是拥有良好的学科知识能力、丰富的劳动实践认知和健康体魄的小小“书生”。学校积极利用课间延长这个契机,充分开展体育活动和劳动实践,以实现自己的教育愿景。
游戏化体育活动:学校将校园划分成了多个活动区域:在连廊设置数码运动区,学生们可以一边运动一边和屏幕里的自己互动;在教学楼间的广场上设置地面游戏区,划分跳房子、数字跳、石头剪刀布等区域,融入数学、语文元素等,实现“玩中学”;在足球场等专业运动场地划分各类专业运动区域,即便是课间十五分钟,学生们也可以像游戏一样享受竞技运动的快乐。
常态化劳动实践活动:在名儒学校,平均每个班级拥有一百多平方米的“责任田”,种植了各类蔬菜,还专门集中空间培育“向日葵花海”和“滁菊园”。这些植物日常均是由学生们自己进行养护。各班级也利用十五分钟的时间,排班养护“责任田”。培养学生们的劳动能力和对于劳动的基本认知,更是在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感。照养欣欣向荣的植物的过程,也能让学生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滁州市名儒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杨华风:除了有设计的活动,课间十五分钟对于学生们来说最大的好处是极大地拓宽了学生们的互动空间,为学生们心灵的成长提供了时间。课间15分钟不应是“时间的简单加法”,而应是“教育质量的乘法”,让课间成为学生的“校园幸福时刻”。我们相信,当学生们的笑声填满每一个角落时,教育的真正意义便在其中自然生长。
劳动实践
滁州市湖心路小学
幸福湖小大课间 活力成长新舞台
为了积极响应教育政策,创造性落实15分钟课间制度,湖心路小学积极探索并构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
在时间规划方面,教导处重新梳理课程表,采用“4+2”课时模式,将每节课时长缩减至35分钟。通过提炼教学重点、优化互动,保证课堂高效的同时,建立“零拖堂”监督机制,保证15分钟课间的完整性。
活动内容上,因地制宜,致力于丰富课间活动。15分钟课间,绘制跳格子、西瓜棋等 “游戏地图”,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外出呼吸新鲜空气、远眺护眼。传统游戏也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如跳绳、跳皮筋、打乒乓球等。
活动形式上,多元并行,推行“体能+ 兴趣”活动模式。开设科技互动型、跨学科融合型等类型活动,如能量传递站、人体时钟赛跑、一分钟微剧场等游戏。学生在动静结合中充分释放学习压力,培养个人兴趣爱好。
活动组织上,部门联动,确保安全有序。面对因人员流动大、活动丰富带来的安全隐患,学校建立了全方位安全管理体系。由值日教师与少先队干部共同巡视,维护秩序,同时借助校园文化,在地面绘制队列行走指示标志,进行可视化引导与动态监管,以保障课间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滁州市湖心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王孝勤:此次课间制度革新,重构校园时空秩序,推动教育理念从知识本位转向生命成长本位。未来,学校会持续探索,打造更具活力的育人场域,让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快乐跳绳
滁州市龙蟠小学
课间有活力 成长有潜力
为落实安徽省教育厅关于课间时长调整的要求,龙蟠小学结合实际,制订了实施方案。
首先是进行时间调整与课程统筹。重新规划每日课程表,将原来的上午三节课改为四节课,将上午第二、三、四节课从原有每节课40分钟调整为35分钟。除上午第二节课后、下午第二节课后设为30分钟大课间外,其余课间均为15分钟。
其实是进行课间活动规划与管理,进行分层活动设计。学校课间15分钟活动以班级特色活动为主,低年级以跳格子、跳绳等“安全游戏”为主,高年级以小型球类、特色游戏、连廊阅读为主。并进行安全管理强化:划分活动区域,安排教师轮值巡查,重点监管楼梯、操场等区域;配备急救箱和应急联系人。
最后是让教师参与学校协同管理。首先是要求教师严格按时下课,避免拖堂占用课间时间;班主任和辅导员分工合作,负责组织本班课间活动。其次弹性调整机制:根据季节、天气灵活调整活动内容。
滁州市龙蟠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樊冬明:延长课间有助于缓解久坐疲劳,降低近视率、肥胖率,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符合“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充足的课间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规划活动,提升社交、时间管理及自律意识,给部分连堂的老师增加了休息时间,也倒逼教师要优化课堂设计,注重教学实效。未来我校将继续以学生需求为核心,进一步优化校园生态,平衡“放松”与“秩序”,真正实现“课间有活力、学习有动力、成长有潜力”的目标。
课间活动
滁州市永乐小学
魅力课间 快乐无限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强健学生体质,永乐小学对课间安排进行整体统筹优化,以“健康为首、安全至上”为核心理念,精心打造师生全员自主、深度、沉浸、科学参与活动管理的课间活动方案。
动区活动安排 一年级安排:地面区域游戏;二年级安排:影子模仿秀、彩虹跳房子;三年级安排:气球不落地、无声传令兵;四年级安排:投壶挑战、木头人定格;五年级安排:迷你障碍赛、能量加油站;六年级安排:武术小招式、呼吸调节等趣味游戏。
静区活动安排 图书阅读角、棋类游戏、词语卡片语言推理等活跃思维的静态游戏。
除了规定的课间活动项目,学校还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段开展多种体育类社团兴趣班:轮滑队、定向运动、足球队、篮球队、手球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等。每年学校还组织开展体育节系列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滁州市永乐小学党总支书记 姚 杰:课间延长后,学生身心放松更充分,教师教学准备更从容。但常规课堂时间减少让教学评很难对标完成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课堂管理能力。另外,建议由教育部门联合政府,安排退役军人或退役运动员等体能专业人员,定期定人入校开展特色体育活动,也可以协调高校体育团队入校设计运动方案,避免学校语数外等非专业老师盲目加量损伤学生。

轮滑队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