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的阅读方法和作用 引导学生阅读与写作方法之探索 浅谈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怎样做一个合格的中小学校长
13版: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78期  总第234期  2019年03月15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78期  下一期
浅谈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19-03-15 19:35

 □天长市平安九年制学校  陈  燕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普遍重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的艺术感受,使学生在课堂上不能融入音乐,找不到学习的乐趣。那么如何实现“突出情感体验强调对音乐兴趣、审美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这一基本教学理念,作为音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美”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审美注意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教师可以以自己优雅的仪表、亲切的问候、清晰的谈话,配以优美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和愉快,从而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这种音乐教学情境,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也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我在教学歌曲《无锡景》时,精心制作了图片,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烟波浩渺的太湖、帆影点点……在音乐伴奏下,用生动轻柔的语音,声情并茂地吟颂着歌词,用亲切柔和的语调把江南民歌旋律优美、娇甜细腻的特点唱出来。学生们则在优美的音乐背景下,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着教师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学生的听觉、视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都积极地被调动起来,达到了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二、创设“美”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审美情绪
音乐教学活动与情感密切相连,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音乐教师要抓住课前这一重要环节,情境创设和导入要能抓住学生的“心”,这其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是获得美感的主要途径,把原本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歌曲中涉及的人、物、情、景从纸面上浮现在眼前,让学生形成立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歌曲,进而带他们走进情感艺术的殿堂。
在教学歌曲《大海啊故乡》时,首先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结合出示的大海图片,同学们想象着自己在海边的场景。他们边听着音乐边自由地舞动,全身心地融入到音乐情绪中。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使他们如临其境,切身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内容。
三、营造“美”的活动氛围,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音乐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音乐,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时,他们才会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
在歌曲《采茶》的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现空间,让学生大胆地模仿音乐中的人物,用肢体语言和声音表现采茶姑娘的动作、神态、心情。学生们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自由创编,尽情地采茶,体验采茶的快乐。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歌曲,让学生获得音乐美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拓展“美”的活动空间,丰富学生审美积累
初中学生的审美创造是简单和粗糙的,我们教师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合理地引导学生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通过自己的创造表现出来。
比如在教学歌曲《青春舞曲》时,首先让学生对维族音乐有初步的认识,体会音乐与舞蹈的结合。待歌曲基本学会后,我便请学生大胆想象,把歌曲继续改编或拓展。于是一堂音乐课融合成歌唱、打击乐、舞蹈、民族服饰走秀“综艺大观”。使同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
我们教师应该把音乐课堂搭建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平台,成为同学们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让他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通过自主学习,自由表演,主动获取知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亲身感受到音乐的魅力,通过审美心理来陶冶心灵、塑造人格,使音乐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