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的启发式教育观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设疑艺术 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几何图形的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
06版:学科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57期  总第240期  2023年06月14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57期  下一期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3-06-16 13:18

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
□天长市第二小学  张项芳
在小学数学学科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量感,即通过视觉帮助学生感知物体的长度、大小、重量等,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高效地解决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培养的影响因素
(一)感知不准确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到一些计量单位,但没有形成生活经验,他们的感知是比较片面的。学生并不了解公顷、毫升具体是什么样的单位,而且仅凭感知难以对这些单位进行准确的估测。
(二)体验不持续
以计量单位为例,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会根据基础学科设计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在目前的教学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量感训练经常被搁浅,没有连续性的体验,这会阻碍学生数学能力的锻炼。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
(一)结合生活
数学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毋庸置疑的。生活中的一些内容,通过数学知识可以进行解释,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也可以得到体现。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知。教师在教授与“量”相关的知识时,需要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对比,进而强化学生的估算能力。
比如,教师在教学“量与计量”这一内容时,讲述的是数学单位,而这些单位在生活中有着相应的应用,教师就可以寻找生活中体现这一知识的物体,在课堂上加以演示,从而让学生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认知的一个过渡。涉及长度单位的教学,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述“厘米”的含义,接下来让学生感受到一厘米的长度,先拿出格尺,再询问学生一厘米在哪里,五厘米在哪里,十厘米在哪里,十五厘米又在哪里,学生感知到一厘米的长度后,再对毫米、分米等各个单位进行学习。在有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情况下,可以借助图片的形式让学生看看一米有多远,一千米又有多远。学完了长度单位后,还会涉及重量单位,在有实际物体的情况下,先让学生感受到一克有多重,接下来引入千克和吨……
(二)激励思考
部分教师对于量感的培养只是以感受为主,却没有关注到训练学生思维的过程,这很容易导致学生数学能力的减弱。强化学生对量的感受,更精准地把握量感,学生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教师在训练学生量感时可以促使学生进行思考。
例如,教学“认识千米”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进行问题设计:同学们,你们都会跑步,跑步训练时,如果让你跑一千米,相当于跑几个200米?通过这样的分割,让学生感受到一千米的距离有多远。为了增强学生的估算能力,一定要设计一些训练量感的习题,让学生在已知的经验上展开思考,才可以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三)串联知识
量感的形成并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完成的任务,需要教师长期地渗透、学生积极配合才能够培养。为此,教师需要把握“量”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尽可能融会贯通,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自觉地发现“量”与其他所学知识的关联性。与此同时,教师要致力培养学生自觉形成量的意识,在不同的数学知识间找到量感的结合点,从而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在讲述图形几何或者统计概率时,可以将这些不同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换句话来讲,教师可以将图形几何、概率、代数等知识进行相互渗透,做到举一反三,加深学生对量感的认识和理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中量感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量与生活密不可分,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展开对量的学习,进而估算和测量,最终形成量感。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