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一块钱 难忘我的“三对”老师 不负热爱 不辍耕耘
08版:春蚕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77期  总第243期  2024年07月03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77期  下一期
难忘我的“三对”老师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4-07-01 15:57

难忘我的“三对”老师
□全椒县逸夫小学    章    萍
他身材矮小,皮肤黝黑,一条腿还落下了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但他学识渊博;他是位教授,一家三口住在40多平米的屋子里,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却依然无比幸福……他就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董奇峰。
董老师是我的大学老师,想到他就想起大学的那条林荫小道,我和老师一起漫步其中畅谈哲学与人生;想起我向他倾诉我的困惑,他给我指引人生的道路……
说到我和董老师认识,那纯属偶然。一天清晨,我独自一人在学校花坛背书,背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时忽然卡住,这时从不远处传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小姑娘,挺刻苦的嘛!”他微笑着对我说。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后来才知道,他是我们选修课的老师,还和我是老乡呢。这就进一步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他十分平易近人,每次上完课,都会有许多人问他问题,他总是耐心、认真地解答,一点教授的架子都没有。
他的课总是座无虚席。比如,他给我们讲鲁迅:“许多人眼中,鲁迅根本不懂爱情,毫无柔情可言,其实不然,他的浪漫浸润在细节中,折射在小事里。他在给许广平的一封信中,精心选用了两张漂亮的花笺。许广平爱吃枇杷,他便选用一张印着三个枇杷的花笺,第二张则以并蒂莲为背景图案……他们的浪漫爱情就是在艰难岁月中,有两颗相知相爱、始终不渝的心……”课堂上他总是神采奕奕,同学们听得也是津津有味,总觉得一节课太短。
他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实习指导老师,我从董老师那里知道了窦桂梅、于涟、于永正、李镇西、魏书生……还知道了情境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导读教学法等,这些都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激起我探索教育教学的热情。
大四时我们都得上台试讲,进行实习前的培训。我第一次登上讲台时,内心非常紧张。董老师就坐在底下,他向我微笑着,仿佛对我说:没事,加油!我定了定自己的情绪,一鼓作气把课讲完。接着听到一阵热烈的掌声,董老师向我点点头。这样的培训十分辛苦,董老师更辛苦。接连两节课他都得听同学们上课,接着又评课,可董老师是那么敬业,他听得十分仔细,总能切中肯綮,给上课的同学提出合理的意见。在他的指导下我们进步得很快。
转眼间两个月的培训结束了,我们即将前去实习。我很庆幸能由董老师带队,到一所市实验中学,我想,这次又能学到许多知识了。得知我将带这所重点中学的文科实验班和理科实验班时,我就心虚了,我能教好么?我隐隐觉得有一股压力涌上心头。董老师知道我的心事后,就笑着对我说:“这些学生的起点高,素质好,知识面广,比老师厉害的也大有人在。你这次是来取经的,应该多看、多听、多想,放轻松些,好好干。”听了董老师的话,我心里的石头落了下来。
终于,我登上了真正的讲台,我要给理科实验班的学生上课。那天我一大早来到学校,在走廊上握着讲课稿不停地背。“叮铃铃……”上课铃响了,我快步走向教室,发现董老师已经站在门口。他笑盈盈地拍着我的肩膀对我说:“悠着点!”我点了点头。课堂上的一个问题使我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我问:“蚂蚁是如何筑巢的?”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蚂蚁很可爱。”顿时哄堂大笑。我的脸涨红了,无言以对,赶紧让他坐下,接着灰溜溜地继续上课。课后,谈到课堂上的那个插曲时,他说我们不能伤到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对学生的回答置之不理,完全可以把话题再抛给学生,说“你也很可爱”。原来课堂上还需要有教育机智,这是董老师教给我的。
董老师不仅在学习上帮助我,他还十分关心我的生活。
实习结束后,我就开始找工作,东奔西走的,很少能和董老师交流。过完年,我早早来到学校准备论文,宿舍里只有我一人。他和师母得知后便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到了他家,师母的脸上满是笑容,又是倒水,又是拿吃的,忙得不亦乐乎,而他在一旁和他女儿包饺子。不一会儿,我不再拘束,也加入他们包饺子的队伍中。
我的心里暖暖的,离家的悲伤,找工作的烦恼早已抛到九霄云外。我发现董老师是那么慈祥!
他是我的良师益友,更是我人生的导师。每每想到他,心中就会充满感激。从教六年来,我时刻谨记董老师的教诲:对学生充满爱心,对工作饱含热情,对生活永葆乐观的心态。他是我的“三对”老师,更是我人生的导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