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多元方法让小学数学作业更走心 □和县历阳镇第三小学 蔡 芳 根据教育部门扎实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的工作精神,小学数学教师要探索作业设计的有效途径,确保在“双减”背景下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笔者就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减免后存在的问题,切实创设针对性的课后习题,形成以“基本类作业—实践类作业—开放类作业—拓展类作业”四方面为核心的课后作业模式,为“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落实开展提供充分的支持与推进。 一、以“基”为本,巧借政策“建”多元 就“双减”政策的落实而言,教师需要进一步就原有的数学常规作业作出调整与优化,减免重复、枯燥的书面作业,从而满足政策要求。教师主要就常规作业作出调整,结合趣味性环节,保障常规作业的有效调整与优化。 (一)巧借复述,促使知识内化 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的初衷,主要通过课后作业实现课堂知识的有效内化。然而,基于书面作业作出精准化减免背景,教师需要切实调整作业设计模式,保障实现作业提质减负的目标。 (二)由浅入深,精简课后导学 学习态度与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容易忽略数学作业的重要性。教师需要结合“双减”政策,一方面减免大量重复的习题作业,另一方面则提高课后作业的精准性。在完成教学内容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点,进一步创设相关导学表,设置几道以核心知识点为基础的习题,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和学习,从而大幅度减免传统的习题作业,更借助精准化的习题全面提高学生课后作业的渐进性,在迎合“双减”政策基础上优化常规作业的针对性。 二、以“践”为径,落到实处“促”应用 在指导学生扎实完成常规书面作业的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优化课后作业设计,将作业重心向实践探究倾斜。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操作与探究过程中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积累直接经验,实现知识迁移与能力提升。 (一)落到实处,实现生活探究 为保障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数学知识,从而内化与巩固课堂知识内容,教师可尝试借助实践探究环节的引导,创设“知识提炼—融入生活—深化认知”组成的生活探究模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积极性。 (二)亲子探究,合理应用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较多的生活性知识,教师可尝试通过课后探究的方法对相关数学知识作出实践。小学学生对部分知识的应用容易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师可尝试结合家长资源,进一步推进亲子探究环节的落实,从而保障学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实现对课堂知识的应用。 三、以“开”为固,交流探讨“新”途径 结合常规作业以及实践性作业,教师需要通过开放性作业为核心,切实引导学生就课堂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并且在后续交流中展示探讨成果,继而有效地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之余,进一步激发探究积极性。 (一)自主选择,提高作业难度 落实与推进开放性作业,教师可尝试在原有的课堂知识基础上融入相关延伸性题目以及奥数题目,从而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课堂知识基础上作出延伸,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在提高开放性作业的针对性之余,更能够彰显学生在课后作业的主动地位,满足课后作业多元化的需求。 (二)趣味辩论,驱使课后探讨 趣味性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激发其课后引导的重要方法。教师可尝试借课堂趣味活动开展为引导,促使学生在课后就课堂活动作出自主探究,从而形成课后开放式探讨的教育模式。 四、以“展”为延,精准延伸“连”生活 拓展性作业是数学课外作业开展基础上的延伸板块,主要结合生活情景知识应用,帮助学生有效地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实现数学知识与生活能力、个人认知之间的有效转化。教师应鼓励学生每周完成一次数学日记,结合当周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就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以及自身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进行记录,并在周一作出分享与交流。 五、结语 在“双减”政策的落实与推进背景下,数学课后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成为目前教师面对的重大难题。因此,通过结合小学数学课,就课后作业的落实与推进作出调整,形成以“常规作业—实践作业—开放作业—拓展作业”为核心的课后作业模式,一方面有效提高课后作业的渐进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知识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则通过多元化的作业模式覆盖原有传统的做题模式,丰富课后作业的多样性,继而更高效地迎合“双减”政策,强化数学课后作业设计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