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老家的味道 □桐城市同安幼儿教育集团园 王岚岚 老家的味道是什么?对于我们桐城人来说,是手心里捧着的一块丰糕,是瓷碗里剥开的一枚炆蛋,是村头河里鲜活的一尾活鱼——那是一种绵长的甜香,一种温润的醇厚,一种嵌在岁月深处的乡愁。 丰糕之“丰”,寓意五谷丰登、福气满满。制作丰糕的第一步是选取上等的籼米,将其洗净、浸泡,待米粒吸足水分后,再将其磨成淀粉。这一过程中,米粉的细腻与水的比例尤为关键,直接决定了丰糕的口感。接下来,发酵是制作的关键环节。根据季节不同,发酵的时间和温度需要灵活掌控。通常在温暖的春风或炉火旁,米粉发酵的效果最好。待浮子浮出水面,表层泡花形成,便可开始上蒸笼了。 年幼时,我最爱趴在灶台前,看外婆揭开蒸笼的那一刻。腾腾热气翻涌而出,带着扑鼻的清香。外婆笑着,拿筷子蘸水,在糕面上轻轻按压出一个个小坑,像是在细细雕琢一份美好的祝愿。每年到了正月初一,家里的第一口食物,便是丰糕。长辈总是说:“吃了丰糕,步步高。”年幼的我,总是咬一大口,嚼得满嘴软糯香甜,仿佛来年真的能长高一截。 与丰糕一样,炆蛋也是老家一种令人常常想念的美味。不同于寻常的茶叶蛋,炆蛋用的是最普通的土鸡蛋,放入锅中,与茶叶、酱油、香料同煮,再用细火慢炆,让蛋壳一点点吸收汤汁,直至颜色深褐,香气四溢。炆蛋并不追求华丽的卖相,但剥开蛋壳,蛋白紧实而不柴,蛋黄细腻而不噎,茶香、酱香、蛋香交融,层次丰富,回味悠长。 儿时,逢上年节和重要日子,炆蛋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爷爷拿起一枚蛋,在碗沿轻轻敲裂,剥去蛋壳,将蛋黄一分为二,递给我一半:“吃了炆蛋,圆圆满满。”那时不懂,只觉蛋香浓郁,好吃极了。长大后才明白,一枚小小的炆蛋,承载的是亲人的关爱,是平凡日子里的温暖与满足。如今,即便生活方式早已改变,家中依旧保留着炆蛋的习俗。炆上一锅蛋,蛋香在屋子里弥漫,一如儿时的味道。 老家的味道里,当然少不了鲜活的河鱼。乡村上小河遍布,鱼儿一群一群,游动时,还闪着银白色的光芒。每当看见这些鱼群,我就会拉着爸爸的手,手持捕网,开始了捕捞作业。我们都目光紧锁着水面,等待着鱼儿跃出水面的一瞬。终于,那些光芒飞翔而出,就在一刹那,爸爸的网撒了过去。我站着,睁大眼睛,满心期待。直到网拉上来,当看见满网的活鱼时,我大声地叫着跳着。爸爸说:“真是个小馋猫,看你那高兴样。” 新鲜的河鱼,成了乡村生活中最可口最香的味道。至今,还一直留在我的唇齿间。 老家的味道,未必华丽,却极其温馨。它源自平凡,源自生活的点滴,是那片土地上最深的记忆,也是心底永远无法抹去的乡愁。 年年岁岁,炊烟袅袅,老家的味道,从不需要想起,也永远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