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貌换新颜 助力扶贫结硕果——记阜南县育新幼教集团集团化办学之路 走得早 走得深——芜湖市琴韵学前教育集团“戏曲进校园”侧记
03版:学前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67期  总第234期  2018年05月16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67期  下一期
走得早 走得深——芜湖市琴韵学前教育集团“戏曲进校园”侧记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吴 琼 黄 娟 日期:2018-05-28 14:03

“我毕业于安徽省黄梅戏学校,对黄梅戏有着很深的情结,于是在建园之初,我便把戏曲融入到幼儿教学之中,戏曲中的唱、念、做、打、步五功的练习也十分符合幼儿好动的天性,对孩子的模仿性、协调性非常适用,通过训练,孩子行动坐立自然就有了变化,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近日,本报走进芜湖市琴韵教育集团,该集团创始人秦莉向大家分享了她的办园特色——戏曲进校园。
琴韵幼儿园创办于1999年,2014年9月在判山幼儿园、天香苑幼儿园、琴韵幼儿园三所幼儿园基础上成立了琴韵学前教育集团。近二十年来,琴韵人一直致力于让戏曲飘进娃娃课堂,让瑰宝得以传承。集团化办学后,琴韵教育集团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入各园,最大的特色是把黄梅戏特色教育引入学前教育课堂,极力为传统戏曲培养“新生力量”,传承黄梅戏传统文化不遗余力,邀请省内黄梅戏“大咖”创作原创剧本、原创音乐。2017年年初,芜湖市教育局启动“戏曲进校园”活动,在随后公布的首批19所“戏曲进校园”试点学校名单中,琴韵幼儿园作为唯一一所民办学校赫然在列。


优质的师资条件是办学的根本
2016年10月,为了配合芜湖市教育部门提出的到2018年9月实现戏曲进校园的“全程盖”的行动计划,琴韵幼儿园总结十多年来的经验,率先起草出台专门的戏曲教材,该本教材收录了适合幼儿的几部戏曲,其中有几部是琴韵集团的原创戏曲曲目,可操作性强。并制定出完整的黄梅戏教育教学计划,配齐专业的师资力量,通过特色活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各种平台展示等一系列举措,走在了幼儿戏曲进校园、进课堂的前列。
目前琴韵集团配备了6名专业黄梅戏教师,其中,琴韵幼儿园创办人吴晗、秦莉夫妻俩毕业于安徽省黄梅戏学校,其他4人均毕业于黄梅戏专业院校。戏曲教师根据小、中、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每个星期安排专业课程循序渐进系统教学。小班(耳濡目染阶段)的幼儿主要以听为主,寓教于听;中班(牙牙学戏阶段)的幼儿,老师们将“唱”的艺术方式融入到孩子们的日常教学中,通过区角游戏、户外活动、音乐游戏等活动,寓教于乐;大班(自演自唱阶段)的幼儿,“身段表演”是大班孩子主要的学习内容,模仿戏曲人物中的舞蹈动作和唱腔,结合角色扮演的游戏活动,寓教于学。除了配备6名专业黄梅戏教师外,还定期“请进来”专业团体的一线演员现身说戏,经常带幼儿“走出去”观摩专业剧团的优秀剧目,从校内到校外,不断探索、提高戏曲教育水平。
挫折即契机,原创作品展新貌
2009年,琴韵幼儿园的戏曲教育经历了一个转折。当年琴韵幼儿园受邀参加芜湖市少儿春晚,精心排练的黄梅戏《打猪草》却最终未能入选。通过这次教训,秦莉意识到,靠单纯的模仿是“走不出去”的,绝大多数戏曲曲目也并不适合幼儿编排演出。自此,琴韵幼儿园开始走上原创之路。几年间,琴韵幼儿园相继推出一系列原创黄梅戏作品,在近年芜湖市乃至全省开展的少儿大型演出中,琴韵的黄梅戏表演斩获了诸多奖项,2014年黄梅戏歌舞《小伢子唱黄梅》荣获省少儿文艺调演二等奖:2015年《黄梅春》在安徽省少儿“六一”汇演中摘得二等奖,并参加了安徽省戏曲春晚的拍摄;2016年的《俏娃娃》获安徽省少儿文艺调演二等奖,并首次通过中国文化网络电视面向全国现场直播。2017年原创的新编黄梅戏《快乐小精灵》又登上了芜湖少儿春晚的舞台。
为给孩子们更大的展示空间,教师们在有限的场地内为孩子搭建了一个戏曲特色的小舞台,戏曲特色的装饰,配上专业的灯光。舞台虽小,孩子们在这个舞台上排练,展示各种戏曲演出,自信心却越来越大!原创黄梅戏歌舞《俏娃娃》《快乐小精灵》《打猪草》《闹花灯》和《小伢子唱黄梅》等都是在这个戏曲小舞台上通过排练完善后,走向了更大的舞台。
除此之外,“黄梅戏早操” 是琴韵集团的又一特色活动。《打猪草》和《闹花灯》是该园早期的原创歌舞,琴韵人大胆尝试,将它们融入大班幼儿的早操之中,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尚属首创,孩子们在操场上唱起黄梅调,唱念做打有板有眼,将戏曲融合到校园的各个角落,润物细无声。
怀着一颗炽热的心,琴韵人迎来了全新的2018年,我们相信,随着“戏曲进校园”工作的不断深入,琴韵人为国家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必将带给我们更大的成长与惊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