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信息技术辅助下的数学教学 巧妙设计随文练笔 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浅议如何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14版:学科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01期  总第234期  2020年09月02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01期  下一期
浅议如何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0-10-13 11:51

 教学实践

浅议如何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金寨县明强小学  邹  景
小学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是增强学生数学观念,形成良好思维素质的关键。不仅能使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学会数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还可以把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从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真正内涵之所在。当前小学数学质量要提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概念联系性教学
众所周知,数学概念都是客观实际或客观规律抽象出来的。学生掌握概念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直接到间接认识的逐步发展过程。要使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灵活运用概念,教学中就必须注意概念的引入、形成和巩固的过程。
教师可以多渠道引入概念:直观引入、以旧引新、计算引入。为学生提供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使他们逐步抽象内化成概念。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时,可先出示一个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然后用圆锥体装满沙土倒入圆柱体内,倒3次,刚好将圆柱体盛满。通过这个实验,得出圆锥体的体积等于与它同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1/3。
有的概念,与计算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可通过计算来引入概念。如通过计算11÷3,41÷33,55÷6等发现余数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然后引入循环小数的概念;又如通过计算 19÷7而引入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概念;再如通过计算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引入圆周率的概念等。可见,概念的形成是从了解事物的外部、具体、非本质属性,到认识事物的内部、抽象、本质属性这样的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不论是直观引入概念还是计算引入概念,教学的主要目的应该放在使学生理解概念的形成,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
二、创新性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思想,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主体愉快学习。
创新教育,要多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教会学生创新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圆面积”时,根据教材上的提示将圆16等分,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至此,让学生再想一想:还能拼成已学的什么图形,学生通过观察、动脑、操作,又创造性地拼出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共得到4种不同的推导方法。在学生学会一种方法后,继续探求多种解法,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创新的情境。多想既利于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实际应用性教学
学以致用,通过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应用性操作的情境或条件,使学生在操作中掌握知识技能,提高数学能力。如学习了平均数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活动,如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数、教师平均年龄等。让他们互相协作展开活动,就很好地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生主体性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好坏取决于他们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学总是由教师讲不利于学生动手、动口,实践机会就会越少。只有教师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地进行教学,学生的主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
在精讲基础上要组织一定的活动,如讨论、争辩、动手实验等。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后,板书一个50度的锐角,启发学生猜想:在这个锐角的基础上画一个三角形,你认为能画出怎么样的三角形?四人小组讨论,然后试试画,并说说小组内发现了什么知识?
总之,重视加强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结合数学知识的内容,做到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和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地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实现质的飞越。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