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
16版:春蚕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01期  总第234期  2020年09月02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01期  下一期
春蚕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0-10-13 11:55

 圩堤上的感动

□含山县林头中学    孙邦明
汛情紧急,保护家园,人人有责。7月16日上午通知待命,下午3点紧急出征,第一次上圩夜晚巡堤。
庚子年梅雨期漫长,河湖暴涨,圩区的住户,政府动员,已撤离安置。夜巡路过堤上一户人家,见门前围拢着警察和镇村两级干部。好奇问之,何故。“老奶奶,死活不肯撤离。”年轻的警察答曰。
细问,老奶奶,六十多岁,闲不住,喜欢清晨赶五里外的小镇,卖自家圩埂上种的菜。老圩大而单薄,当地政府一边加固严防死守,一边紧急动员,撤离圩区群众。唯独这一户老奶奶犟,再怎么劝,也无动于衷,似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基层工作杂难重,没晓得这么费劲,大半夜的,老人家就是雷打不动,两个字“不走”。怕夜间危险,警察与干部们无奈,只好门外熬夜留守。
“找个政治教师动员动员吧”,年轻警察见党员教师上岗,活跃紧绷的气氛,开玩笑地说。
“政治教师,恐怕效果也不一定好,心理健康师倒可来此一试。必须打开老人的心结,这是上好的办法。”我脑海里急寻着解决之道。
长于农村的我清楚,乡村老人纯朴憨厚,不是没有觉悟。许是人越上年纪,越念家吧。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老人家可能是舍不得故土,离不开老屋,内心眷念着那份乡村的烟火情结吧。
看来动员这事不简单,得从心而来,循循善诱。规劝暂时躲避,安全后再回来,也许能打开老人家的纠结心窗。善后的安置,补偿的安置房,如若令她舒心安心,一样的也有老圩区乡村的情结,老人家也许会抛开倔犟,开启新的幸福活法。
零点已过,巡堤折返,一警察依然端坐老人门前。急问之,“咋样了?”答曰:“老人答应了,明天早晨和我们一起走。不放心,我们得留守一夜,看护着老人家的安全呢。”
洪水无情,人有情。听罢,我内心涌起一阵莫名的悸动。欢喜、轻松,抑或是他们坚守的感动、感谢,一起袭进我的心间。
 二
零点,印象是大年除夕守岁的特殊符号。此时正无眠。
7月19日夜的零点,值完大堤夜巡,换班返回集结地。忽听见前方“一二一二……”的步令声和《强军战歌》的齐唱声,晓知一支英雄的抗洪部队,正在凯旋归来。
“人民子弟兵来了。”有人激动地大喊。列队的号令,嘹亮的歌声,划破午夜的寂静,格外得响亮与震撼,把巡堤人的疲倦一扫而光,倦怠全失。
“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人民的子弟兵。”今夜目睹到他们钢铁般的风采,还有幸与之并肩作战,内心的自豪满满的。
他们正值青春年少,身体虽稚嫩,意志却顽强,敢打硬仗胜仗。曾经见过他们史诗般抗洪的影像,快速装沙袋,跑步搬运,用有力的胸膛和臂膀,加固加高加宽大堤,保卫着人民的家园。面对管涌,他们用沙包在管涌处四周筑设围井,在出水处堵上小石子,用大石子加固,直至流淌处的水由浑浊变清澈;面对决堤,他们舍生忘死,不顾危险,依然决然跳进洪流,用身体挡住肆意的洪水;急流的水患中,他们护送着受灾的群众,顾不得自己的疲劳和伤痛……他们汗流浃背,满身泥浆,看不清脸庞,他们是人民群众心中最可爱的人。
微弱光亮下,那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透出刚毅,也带有些连日作战的倦态。他们是驻守南京71集团军的临汾旅,一支穿越烽火硝烟、披坚执锐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英雄部队和我军历史上的劲旅先锋。他们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昼夜奋战在巢湖水域,有的被卷入洪水,昏迷不醒;有的勇于担当,火线入党,把青春的价值书写在人民最需要最危险的地方……
由于前方的圩下午决堤,通向临时驻地的道路受阻,须绕道高速,才能赶回休息。又因缺少车辆,还有满身泥浆,手持铁锹的二十多名战士,待命路边,等待接送车辆。见此情景,大家纷纷走下自己的中巴车,并叮嘱着司机师傅,一定要把我们的人民子弟兵安全地送达目的地,让他们好好地休息。
夜深沉,目送远去的他们,内心忽涌起一种激荡,那叫豪迈;一种心情,那叫安然。
 
 
 
 
为你点赞
□定远县城北小学    陆    琤    王    敏
所谓英雄者,敢为人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也。                   ——题记
 
曹志分是定远县城北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
7月15日中午,他结束上午的中考监考后急急忙忙地赶回了家,准备简单地吃口饭稍微休息下,再继续下午的监考任务。推开院门,院子里静悄悄的,应该是邻居都吃过午饭休息了。
他走了两步,突然闻到一股塑料被烧焦糊的味儿,四下张望了下,发现隔壁出租房房门虚掩着,里面冒出缕缕黑烟。他心里一惊,想起来这个租户是位年过七十的老大爷,孤身一个人,生活多有不便,邻里平时都注意多照应着点。
“大爷!大爷!你在吗?”他喊了几声,一边快步走了过去。
里面没有人应,焦糊味儿却更重了,黑烟不断地冒出来。
他顾不得什么一把推开门,“咳咳……”他猛地被浓烟呛了口,捂住口鼻睁大眼睛努力向里面看去。只见黑烟滚滚充斥了整个房间,一台电视机成了一团火球,噼噼啪啪的,火舌蹿起,贪婪地舔上PVC吊顶。“咳咳咳……”一个佝偻的身影提着件棉袄在拼命地扑打着火头。
“不得了了!起火了!救火啊!”邻居大妈也被惊动了。“大爷!赶紧出去,赶紧的!大妈,大爷,你们都离远点,危险……”曹志分当机立断,他大声喊着,连拉带拽地把老大爷和大妈带到安全的地方,然后飞快地跑回家。“起火了!儿子,快打110!不对,119!”没等他俩反应过来,他抱着灭火器又冲了进去。连喷了三瓶喷雾,火势稍稍弱了些,能见度也好了很多,他这才发现电视机的电线插座竟然还连着,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连忙断了电源。这时候,房东大哥赶了来,从他家抽了两三桶水,两人齐心协力,才彻底把火扑灭了。
站在院子里,几个人惊魂稍定,看看火后的现场都是心有余悸。房间里的吊顶已经烧得面目全非,电视机成了黑乎乎的一坨,空调、被褥和墙壁都被烟火熏黑了……更可怕的是隔壁堆放着满满一屋子的废旧物品,还有巷口的电缆线……如果不是发现得早,扑救及时,一旦电视机发生爆炸,火势蔓延……后果将不堪设想。
曹志分顾不上休息,安抚好老大爷,又帮忙把房间冲刷了一遍,等回到家累得差点瘫在地上。爱人看他一脸的黑灰,一身衣服被汗湿了,脏兮兮地巴在身上,又是心疼又是害怕,忍不住数落,“就看你忙得很,不要命似的,电视机要是爆炸了,那多危险啊!”
“遇到了总不能不管,再说,火真的烧起来就危险了。”他不以为然,“赶紧给我找衣服换,下午还得监考。”
“哪有衣服换啊?天天下雨,洗了还没晒干。”
曹志分发愁了,“那我下午穿什么?”
“爸!”一直没出声的儿子开腔了,“你穿我的吧。”
曹志分一阵激动。要知道儿子向来讲究,自己的东西看得紧,难得如此主动大方。
“谢谢儿子!”他笑着。
儿子竖起大拇指,满满的赞赏和骄傲:“老爸,你就是英雄!”
——所谓英雄者,就是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者也。
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英雄离我们很远,远得光芒四射,只能仰视。实际上,英雄离我们很近很近,近的可能就是我们身边最熟悉的人。正因为有他们,我们才对社会充满了希望;因为有他们,我们才能安享岁月之静好。
为他们,一群平凡的人,我们的英雄,点赞!
 
 
 
光       □祁门县胥岭学校    孙祁岗/摄
 
 
 
苔花如米小  亦学牡丹开
□五河县第二中学    刘    生
千里长淮自桐柏山蜿蜒而下,到中下游,与浍河、漴河、潼河、沱河交汇在五河口。便有了得名于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的古县:五河县。再奔腾东去,过浮山峡,入洪泽湖,最后流向广阔的大海。
五一小长假的一个下午,春光明媚,艳阳高照,约一位画画的朋友程绍锋同游城东的沿淮风景区,这是建于2019年的惠民工程。走近淮河大坝,只见一株乌桕树,如卧龙凌空横斜,在几株蓊蓊郁郁的女贞树的映衬下,更加遒劲。淮堤上羊肠小道直挂斜坡,黄土因行人踩踏,平而亮,好像一条飞瀑,若隐若现。朋友取出手机拍下这美丽的风景。
程绍锋:有画面感,疏密、主次、远近、虚实、明暗、开合、动静都有了,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画画就要处理好空间关系,对比关系,矛盾关系。
笔者:是的,书法也讲究轻重、大小、迟缓、粗细,大小、欹正。突出点、线、面,像胡抗美就很成功,他的线切割空间,有张力,使用长锋毛笔,在掌控之下,又有不可控,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程绍锋:密不透风,疏可跑马,也就是老子说的“知白守黑”。书法家邓石如解释的更清楚,他说:“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笔者:清人恽南田说的更明确:“人但知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是画也。画之空白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发。”
程绍锋:有人认为毛主席的字不是书法,我持反对意见。主席书法从怀素大草中来,有源头。加上他诗人的气质和博大胸怀,大开大合,气势夺人。我敢断言,百年后当今名家,大多淹没,而主席一定会占一席之地。
笔者:毛主席书法自有他人格魅力,如《七律长征》中的“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后”字,几乎占一行,这种处理是别人不能为,而且不敢为的。
程绍锋:现在书画界注重技法,忽视了个人独创,只是再现而不是表现。中外大家却不是这样。像珂勒惠支的画,展现她对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注,渗透着浓浓母爱,表现了伟大的人文关怀。
笔者:明末公安派提倡“独抒灵性”,强调创作要表现个性、情感,不能照葫芦画瓢。“灵窍于心,寓于境。境有所触,心能摄之;心欲所吐,腕能运之(江盈科《敝箧集序》)。”如吴冠中把西洋技法融进中国画的笔墨中,就表现出了中国性格,中国精神。
我不禁想起袁枚的那首小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两个小人物却讨论文化艺术的大问题,是不是像那小苔花?但是,我想,每个人就是一个社会细胞,细胞强大了,肌体就会强壮起来,整个社会必将繁荣昌盛。
凝望小路,白色如练,逶迤延伸,时隐时现,通向远方,诠释着艺术人生。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