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访”架起连心桥
02版:班主任驿站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51期  总第233期  2023年03月08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51期  下一期
让“家访”架起连心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3-03-09 15:30

让“家访”架起连心桥
近日,教育部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这份文件明确指出:要认真落实家访制度,学校领导要带头开展家访,班主任每学年对每名学生至少开展一次家访。那在电子信息盛行、沟通十分便利的当下,家访到底有没有必要做?能否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积极的作用,进而实现家校合作的“双赢”呢?
本期“班主任驿站”,一起走进天长市第一小学和肥东县第六中学小学部,看看两校的班主任对此是怎么看的。


天长市第一小学

走进家庭 贴近心灵
□六(5)班班主任  姜晓梅
教育是雕塑心灵的艺术,作为教师应该用心去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成为他们的朋友,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二十几年的班主任经历,让我深知师生心灵沟通的重要性。要成功沟通师生的情感,需要很多技巧和方法,家访就是其中的一种。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坚持着家访。
在农村工作时,当时通讯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再加上农村的留守学生比较多,学生都是自己来学校上学,没有家长接送。所以要想了解一个学生,必须登门家访。走进家庭,了解后进学生造成后进结果的深层次原因;发现优等生在其成绩优异的背后,可能难为人知的另一面;对于贫困学生和遭遇不幸的家庭,为他们带去温暖和希望。
这种传统的家访很麻烦,但不可否认,家访的确是了解学生最有效的途径,对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环境有很大帮助。家访也更容易让家长包括学生本人感受到教师的责任心和关爱,是一种深度的感情交流。
如今,通信便利,打电话、发短信或微信,都能促进家长和教师的沟通。忙碌的工作之余,“电子家访”成了我与家长沟通的重要途径。“电子家访”有很多优势,很多小事情一个电话就能解决,不会耽误家长和教师的工作。这种新的沟通形式逐步取代了部分传统家访的功能。但对于一些特殊的学生个体,我依然会采取传统的家访形式,走近他们,进一步掌握他们的个性特点、内心情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育。我确信:当班主任叩开学生的家门时,面对教师的拜访,孩子与家人的感受一定是一种温暖,而这种温暖显然是电话或微信无法传递的。
在信息化时代,家访依然是不可或缺的。


家校共建 畅享沟通
□六(9)班班主任  于桂芹
家访是联系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纽带,是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桥梁,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证明,家庭访视是有效的教育措施。它在教育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但是,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新的沟通方式层出不穷,家访的内容和形式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家访的形式更加多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家访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家庭访视,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电话、视频通话等方式跟家长进行沟通。在传统的家庭访视基础上融入新型的通讯手段,可以扬长避短,更好地帮助教师通过家访来实现与家长的沟通,达到预期的效果。
家访有更强的针对性。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与众不同的个体,家访也不能千人一方,为了提高家访的效果,教师要学会合理使用不同的家访形式。比如针对平时性格开朗活泼、成绩优秀的学生,我们可以选择与家长进行线上交流;对于家庭情况复杂、容易出现情绪问题的学生,最好是定期家庭访视并辅以不定时的电话、微信等形式的沟通。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的发展,以便及时与家长取得有效的沟通。
家访更加注重家校共建。教育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事,所以家访也应该是社会、家庭、学校的合作共谋。为了提高家长在教育中的主动性,而不是仅有学校、教师的剃头挑子一头热。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家长活动,比如“每周开放日”,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变“老师走出去”为“家长走进来”,让家访变成“你情我愿”的事。
让更多更先进的家访手段融入传统的家庭访视,在社会、学校、家庭的合力下,必然会更好地发挥它们的育人功能。

因材施“访” 高效“双赢”
□二(3)班班主任  余天天
家访是联系学校、社会、家庭的一座桥梁,是教师了解学生家庭环境和背景的最好途径,是把握学生个性特征和学习动态的主要渠道。当下电子信息盛行、沟通方式便利多样,家访的形式也应与时俱进。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分类操作,有效家访。
优秀群体,择情家访。优秀学生踏实自律,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布置的任何一项任务,他们都不折不扣地圆满完成,还会主动找教师沟通和交流,根据这一类学生的情况可以选择性家访。
中游群体,线上交流。中游群体,是一个班级中人数最多、发展潜力最大的群体,他们的学习态度尚可,只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他们有的缺乏自信心、进取心,有的付出不够,有的缺少指导,有的天资不同……对于这一类学生,教师要想办法尽力改善,让他们努力达到自己能力的上限。为了提高效率,教师可以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方式联系家长,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解决,方式便捷,效果显著。
特殊群体,实地家访。特殊群体包括后进生、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学生等等,他们在学习、生活、管理班级等方面,更需要教师的特别关怀。当教师叩开学生家门时,学生和家长所感受到的是一种别样的温暖,这种温暖是电话、微信都无法传递的。教师坐在学生家里同家长面对面地交流,家长从感情上更贴近学校,从心灵深处更理解教师,教师也能更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无论哪种形式的家访,教师都要积极主动,只有家长和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形成一个家校联盟的共同体,才能真正实现“家校合作,和谐共赢”。

 

肥东县第六中学小学部
多样家访 共育成长
□三(2)班班主任  阚  月
家访,不一定都要到学生家里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凡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效果为目的的家访就是好的家访。下面结合我自己的工作经验,来谈谈几种家访的形式。
首先是走进家庭的传统意义上的家访。带六年级的时候,有一个男生对我说:“老师,我想请你到我家家访,我觉得以前的老师家访,都是到成绩好的学生家里去,像我们成绩不好的,老师都不会来。”听了他这句话,我感受到了他的心声,即使工作再忙,我也要去。后来,我不只去他家一次,明显感受到他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好多了,有些做得不好的地方,只要我提醒他都会努力去改正。
其次是微信交流,目前我们班级有两个留守学生,其中一个学生家长对学生重视程度很低,导致该名学生严重缺乏安全感,与同学打闹,总认为是别人欺负他,网课期间,更是沉迷网络。我就发信息给他远在上海的爸爸,希望他们多关注孩子的问题。另外,这名学生的自我评价比较低,甚至在日记里流露出“轻生”的念头,我把日记发给他爸爸看,希望他们可以多重视,而我也会在学校多关注他的成长,多鼓励他。现在这名学生的家长开始从行动上关注孩子了,并且有了回来陪伴的计划。
最后就是主动请家长到学校来聊一聊。我很反对责问式地请家长,因此,每次请家长我都会告诉他,只是聊一聊,探讨一下怎样解决孩子遇到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我也不会把家长叫到办公室聊天,一方面影响同事工作,另一方面也不想让家长在公众场合拘谨。
所以,一切本着为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的真诚沟通都是可行的,形式并不重要,与家长达成真正的家校合作才是最重要的!

 

家校沟通促成长
□二(3)班班主任  王薇薇
小时候,每当听说老师要来家访时,通常是紧张大于激动,莫名的害怕……
长大后,我成为了一名教师兼班主任,每当学校安排我们到学生家里家访,有点抗拒。时而反思,这问题主要出在我自己身上。小时候学习不好,总害怕老师来家里打小报告……
作为一线教师,大家都有体会,我们在注意到学生一些异常情况后就会第一时间和家长沟通解决,比如孩子最近注意力不集中了,和同学经常闹矛盾什么的,班主任一般都会立刻向家长了解相关情况,对学生进行相关心理辅导教育,帮助其改正。我觉得这样的即时沟通行为,也可以算作教师家访工作的表现。
学校组织家访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以及各方面的表现,让老师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加深对学生的了解。通过家校沟通,共同促进学生进步。我认为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无论在哪个地点,用什么样的形式和学生家长沟通都不是问题。考虑到学生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等变量因素,家访的效果还是因人而异的。
无论采取何种家访形式,相信只要教师和家长心连心,我们的学生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本版稿件由吴琼、江炎魁综合整理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