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那碗手擀面 □滁州市南谯区教体局 董雪芹 四时自然成岁,不知不觉又是一年。自从“阳康”后,爱人和女儿胃口都不是太好,吃饭成了最难心的事,想着做点手擀面吧,软软的面汤更好消化和吸收。做手擀面关键是和面,每次和面耳边都会响起父亲的叮咛“和面要三光,手光、面光、盆光”。照葫芦画瓢地和面,再加上实践的机会很少,自然是做不到“三光”的,面和得还是不够硬,揉得也不够透,虽不够劲道,但还是吃出了手擀面的味道,尤其是黏黏的西红柿面汤喝起来酸酸的、顺滑爽口。 舌尖是有记忆的,即使相隔三十几年,童年的那碗西红柿手擀面的味道今晚再次毫无保留地涌现,思绪把我带到三十多年前,带到那个夏日的傍晚,带到那个围着小桌等父亲端上西红柿手擀面的那个场景。 父亲是一名军人,在部队学习机械维修,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退伍后被分到了皖北国有煤矿做了一名采煤机械技术工人,从进矿到退休,父亲始终在采煤掘进一线负责机械故障的排查与维修,年轻时自己是技术骨干,年岁渐长负责带徒弟干,这样一干就是近三十年。他不善言语,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几乎月月出满勤,每个季度都能拿到安全奖,年年受表彰。小时候经常半夜三更有单位的同事到我家请他去井下维修机器,父亲从不推辞,也无半点怨言,他把自己的青春全都奉献给了矿井。 父亲从小吃了很多苦,很小的时候便没了母亲,相依相伴的弟弟妹妹又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相继病死,残酷的青少年时期的境遇造就了父亲吃苦耐劳、不苟言笑,却又无比倔强、坚强、正直、善良的性格。 当过兵、吃过苦的人,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强,父亲也不例外。记得他会做馒头,能烧得一手好菜,过年过节炸糖糕、炸油条,还会自己熬糖稀,小时候虽然家里不富裕,但是父母尽己所能为我们兄妹几个遮风挡雨。在我的记忆里童年是甜蜜的,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做的西红柿手擀面条。炎热的夏季,我和小哥总会去父亲的单人宿舍住上一段时间,最难忘的是夏日的傍晚,矿上大喇叭的号声一响,整个宿舍区的孩子们都开心得不得了,因为老爸们要下班了,随着他们一起回来的可能还有西瓜冰糕之类的好东西。父亲先把西瓜放进水桶里冰镇,接着便是给我们准备晚饭,最拿手的就是手擀面。父亲一边和面一边说这做面条的面一定要和硬点,面条吃起来才劲道,又大又长的擀面杖卷着圆圆的面团抻开又卷起来,再抻再卷,不时往大圆面皮上撒上一把面粉,就这样来来回回抻卷几十次,做面条的面皮就算擀成功了,接着把面皮熟练地叠起,然后切成宽窄差不多的面条,用手轻轻捏住最上面的一层,然后用力一拉,长长的面条便在空中跳起舞起来。接下来便是西红柿炸汤后兑上开水、下面,粉红的西红柿面汤,托着白白嫩嫩的面条在锅中“咕嘟咕嘟”地吐着水泡,面条的香气混合着西红柿的酸甜味早已飘得满屋都是,我们兄妹便摆好小板凳围坐在矮矮的小桌旁等着美味上桌,那一刻那个味道成了至今难以忘怀的记忆。 再后来,我们长大了,长期的操劳,父亲的身体渐渐走了下坡路,开始是手脚麻木,再后来是半边手脚活动都不太灵活,脑血管疾病就是这样每复发一次病情就严重一次。2003年的8月底,父亲半夜脑血管破裂,经抢救虽挽回来一条命,但从此再也没能站起来。父亲瘫痪在床且失去了语言功能,但他心里是清楚的,他用眼神和我们交流,一听说我们要回去,他眼泪就出来了,那些年多亏了母亲无微不至地照料。父亲在床上躺了三年半,终究还是离我们而去。 如今,我也学会了做手擀面,可是亲爱的父亲却没能尝到我的手艺。三十多年过去了,吃过很多面条,但童年时那碗父亲做的西红柿手擀面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每逢佳节倍思亲!父亲离开我们整整十七年了,无数次在梦里与他相遇,醒来后那种撕心裂肺的痛仍无以言说,唯有泪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