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加持 笔下生花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学活动初探 “多元化阅读”促进“阅读多元化”
07版:课堂内外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65期  总第241期  2023年12月06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65期  下一期
“多元化阅读”促进“阅读多元化”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3-12-06 16:17

教学反思
“多元化阅读”促进“阅读多元化”
□全椒县前进小学  曹广军
儿童阅读的多元趋势在近几年已经非常明显,是摆在每位语文教师面前的新课题。同时,也为学校正在进行的省级课题“新媒体背景下阅读促进师生幸福成长的行动研究”作铺垫,本篇论文对“多元阅读”如何促进“阅读多元化”进行探讨。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对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更是深有体会,我认为在进行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阅读内容选择化
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书籍本身不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但读书要有选择,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已有定评的文学著作、教育文汇、少儿读物都是不错的选择。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捧读此书,收获颇多。原来教学中的一些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录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学生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学生的收获……
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己,由于我校是新建的学校,转学生占多数。我所教的班里后进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则无视他们的存在,重则惩罚他们,现在想来感到很惭愧。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就如王丹同学,她爱音乐,就鼓励她为成为一名音乐家而努力;曹仁凯同学,他爱美术,就支持他成为一名小画家……增强了自信心的学生学习也会越来越棒。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阅读途径电子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阅读越来越多地影响了我。据“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获取便利”是我国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首要原因,其选择比例超过六成。45.4%的人因为“方便随时随地阅读”而选择数字化阅读方式,26.9%的人选择数字阅读是因为“方便信息检索”,这两者均显示了“数字阅读的便捷性”。等车时,习惯拿出手机看新闻;走路时,喜欢戴上耳机“听”小说;无聊时,可以看电子书打发时间……电子阅读让我们摆脱了生活中的许多“垃圾时间”,任何场合、任何时刻,都可以轻松地营造只属于自己的阅读空间,使得我们在有限的、零散的时间内见缝插针、随时随地阅读,阅读效率因此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电子阅读成为我们及时获取想要资讯的有效方式,令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
三、阅读形式亲情化
无论是拿着著作的“深阅读”还是捧着手机的“浅阅读”,家长、教师都可以和孩子一起愉快阅读。孩子在教师和家长的潜移默化之下会慢慢地形成良好的道德感、审美感和意志力。换句话说,阅读对于孩子的情商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亲子共读的魅力是非常大的,不仅可以增进亲子感情、增强语言组织能力,还能扩大知识面,达到健全身心之目的。
四、阅读能力提升化
造就教师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写作能让人对所读的书作彻底的思考,进一步梳理思绪,从而深化和丰富认识。如果说读书是选择吸收知识的过程,那么写作就是接纳和消化知识的过程,并且还能帮助我们贮存资料,便于以后查询。
有的教师说,谁都懂得读书的理儿,可无奈时间不够,我认为这是在为懒散找理由。时间如海绵里的水,是挤出来的,工作再忙,只要用心去挤,时间总会有的。古人说得好:“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即使真的到了迟暮,炳烛而行也比摸黑行走要好。再说,“活到老,学到老”,不仅是对一般人说的,更是对我们教师说的。
作为前进小学的一员,我深感幸运。我们学校非常重视教师阅读,在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还及时为教师购买了大量的专业书籍,让我们在业余时间不断“充电”;学校还鼓励教师订阅教育类杂志报刊,使教师的专业知识长流新鲜的活水;学校要求教师记读书笔记,写教后反思、教育叙事,进行课题研究,很好地促使了教师的思想总结与专业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如此这些,都让教师们“读”有所获,“读”有大获,也是我们课题组每一位教师深切感受到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