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维地图在小学英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实施有效课堂 确保“双减”政策落地生根 小学生语言积累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初探
06版:学科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46期  总第243期  2022年11月09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46期  下一期
小学生语言积累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初探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2-11-09 14:51

特别推荐
小学生语言积累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初探
□泗县泗城镇第五小学  仝雅莉
小学语文课程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语言积累不足且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下是笔者就此话题的一些看法。
小学生语言积累的现状分析
(一)课外阅读量偏少,不利于语言的积累
信息时代拓宽了小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但网络知识的多样性也易使小学生难以静下心来思考、感悟。小学生的个性发展还处于起始阶段,自我控制能力弱,时间久了,他们读书的时间变少,也很难去体味情感,产生共鸣,致使他们表达时语言苍白、语不达意。
(二)语言积累渠道少,缺乏主动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语言积累主要是通过背诵、抄写、朗读等渠道来实现。这些渠道仅仅是机械记忆,忽略了让学生理解、鉴赏、感悟,使得学生不能主动、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积累的语文素材,表现为写作文时语言平铺直述,缺少优美的、富有个性的语言;口语交际时不能流畅地表达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其次,机械的语言积累方式,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渐渐养成不思考的习惯。
(三)过分重视语言积累结果,忽视习惯养成
很多教师对语言积累产生一种误区,认为语言积累就是一个读写背的过程,而忽视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运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更注重学生语言积累的广度,却忽视语言积累过程中小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自我积累意识、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更多是为考试而准备,与灵活运用相脱离。
丰富小学生语言积累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首先要培养小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成长特点,我们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与学生进行有趣的对话,让学生学讲故事,带领学生读经典名著等形式,也可以让学生复述所学的课文或读过的经典故事,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这些过程中,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并注意评价激励的方式,让学生产生语言积累的兴趣。
(二)以教材为抓手,丰富语言积累
我们现在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取的文章都是较优秀的,因此,我们可以以语文教材为抓手,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切实加强学生语言积累。在这一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对于语文教材中优美的课文或段落,要让学生多朗读,引导学生学会感悟。在品读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有感情朗读、问答式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情感,从而理解文本内涵。
其次,鼓励背诵。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章节,我们还可以选取一些优美、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让学生多读、多记,以此来强化记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对于学生自己阅读的课外读物,也可以鼓励他们把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背诵下来,在班级里进行展示。
再次,重视写作及口语表达。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扎实上好写作指导课与口语交际课,让学生通过写作、演讲和讲故事等形式,得到语言训练。
(三)在课外阅读中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小学生正处在心理、情感、价值观形成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丰富他们的心智,培养他们的情感。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让不同年级的学生读不同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安排自主阅读课,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
(四)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提高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
阅读和记忆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但语言运用更有利于语言积累的效果提高。写作是学生内心情感的流露,我们可以通过写日记、班级作文点评、展示阅读笔记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鼓励学生把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用在其中。口语表达也是语言积累的好方法,让学生会说、敢说、乐说,慢慢增加语言积累。另外,故事会、演讲比赛等形式,学生感兴趣,也有利于他们语言的积累。
小学生语言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要在课堂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积累,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让他们提高语文素养。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