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特别推荐 如何从游戏活动中提高写作水平 □绩溪县实验小学 胡东民 我们在读文章时,会发现有许多地方,借助月光的描写来烘托不同的环境气氛。有时是平和、热烈的,觉得月光暖人心,很美好;有时是清冷、惨淡的,觉得月光烦人意,很凄凉。如果把前一种情况认作是月光的“正”,那么后一种情况就是月光的“偏”。有“偏”有“正”,形成对比,会给读者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例如《月光曲》中一句月光的描写:“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多美的艺术境界,这个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给人以无限美好的想象。美妙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以美好,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之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时此景,使得贝多芬灵感大发,即兴创作,他要用自己的音乐,把穷苦的盲姑娘带到一个自由、美好、光明的天地里。借着清幽的月光,听着好听的乐曲,兄妹俩沉浸在喜悦中,仿佛看到了月光下大海无比壮观的景象。我们从这里认识了美,感受了美,并找到了语文教材中的美。 月光是美的,可用在某些地方,就显得很凄楚,不尽如人意。例如《小音乐家扬科》中:“夜静得可怕,月光偏偏照在扬科身上。”本来,扬科可以借助明亮的月光,把面前的小提琴瞧个清楚。然而这时候他不需要月光,他着实怕被人发现。他多么不自在,觉得自己是闯进笼子的小动物,孤苦无助。月光照着他那柔弱的、瘦小的身子,一片悲凉。小扬科马上面临的是毒打,最后悲惨地离开了人世。而这又有力证实了鲁迅先生说的悲剧美:“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以上两个例子,一个是月光的“正”,一个是月光的“偏”。我们能分辨出了月光的“偏”和“正”,就能知道通过月光描写来渲染不同的环境氛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清楚地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刻地领悟教材中的美,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 写作时,运用月光的“偏”和“正”,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楚,生色不少。当描写的环境是美好的时候,就用上月光的“正”;当描写的环境欠缺的时候,就用上月光的“偏”。试想一下,在皎洁的月光下,如果某一个人是去为民除害,就连月光也会为他壮胆的;如果某一个人去偷盗财物,就连月光也会吓得他胆寒的。这一点学生是不难理解的,从中还能受到美的陶冶,明辨是非,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有一种游戏,能勾起人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孩子们十分喜欢,那就是在月光下“种玉米”。开始之前,先分好人物角色。一人扮农民,一人扮窃贼,其余人都扮成“玉米”。游戏开始了,扮“玉米”的孩子排成两至三排,蹲在地上,当作是“玉米苗”。农民从一旁的房子里出来,来到“玉米地”,给“玉米”浇肥。在农民伯伯的辛勤培养下,“玉米”长势一片大好,不多久,“玉米”成熟了,老农在一旁小憩,一边抽旱烟,一边夸道:“玉米真大,真好,我的劳动没有白费。”“玉米”成熟了,可也招来了偷玉米的贼。扮贼的人从黑暗中溜达出来,迈起大步,走三步退两步,东张西望,嘴里发出“哼哧,哼哧”紧张的声音。借助月光,地上拉长了黑影。窃贼往四处里一看,太好了,没有动静,于是便快速地窜进“玉米地”,贪得无厌地掰“玉米”。最终,被守护“玉米”的农民发现,一阵痛打,连那些当“玉米”的孩子也一起围上前来喊:“打呀!打呀!这不劳而获的贼。”顿时,场地上热热闹闹洋溢着欢声笑语。 学生把这一活动记录下来,自然就是一篇不错的作文。借助月光,可以烘托出农民的辛苦,可以烘托出窃贼的可恶,孩子们喜欢扮农民、玉米,不喜欢扮窃贼,还可以体现出他们的爱憎分明。无疑,文章借助月光的描写是成功的,月光是那么柔美,洒向大地一片光辉。孩子们在做“种玉米”游戏,他们在闹腾,他们在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