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遐思 父亲成了大学生 城南一角 一棵冬日的白菜 清欢
08版:春蚕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47期  总第240期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47期  下一期
父亲成了大学生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2-11-23 14:36

父亲成了大学生
□宿松县松兹小学    何    晓
父亲是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事小学教育近四十年。四十年来,父亲一直在家门口的小学教书,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热爱的教学岗位,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去临乡别镇工作或者生活。父亲无限感慨地告诉我:“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可是始终守着营盘的兵哪!”
父亲陪伴着一代又一代孩子成长,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标准的“桃李满天下,绿野追唐裴”。如今,青丝换成白发,神采奕奕的小伙子熬成了退休在家的小老头,他却告诉我,虽然自己培养了不计其数的大学生,但退休后,越发觉得有些遗憾。
我好奇地问:“多少乡亲们一家两代、三代都是您的徒弟,出门哪个不是笑脸相迎,客气相待,您还有什么遗憾呢?”
“青胜于蓝固然好,可现在家里,你们兄弟姐妹都是上过大学的人,就我没上过大学,多可惜呀。”
父亲是中师生。那个年代,百业待兴,人才稀缺,经济社会建设急需各方面的人才。于是,让初中尖子生报考中师,就成了国家的权宜之计,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父亲那一届,排名全乡前六名的应届学生才有资格报考师范。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考上了师范就等于跳出了农门,就有了“铁饭碗”。原本可以上大学的父亲最终选择了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小学教书,扎根农村教学一线,用爱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累并幸福快乐着。
听了父亲的话,我不禁莞尔,但也没放在心里。
前不久,我接到父亲从老家打来的电话,刚一接通,就听见他爽朗的笑声:“报喜报喜,圆梦今朝,我要上大学了!”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有些蒙了,仔细询问,才明白其中原委。
原来,老年大学从县城开到了乡里。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像父亲这样的银发一族对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做好新形势下的老年工作,全面推进“老有所学”暖民心行动,更好地展示新时代老年人风貌,全县各乡镇老年学校陆续开班,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场所和资源,让老年人群体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得益于这一暖心惠民之举,父亲居然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退休先生上大学,不光只有在城市里能实现,乡镇老年居民在自家门口也能享受到这一福利,我仿佛看见父亲在电话那头兴奋地手舞足蹈。
不一会儿,父亲就从微信上发来了《课程表》。嘿,还别说,周一到周五,上午加下午,党史知识、健康教育、太极拳、广场舞、书法、戏曲、烹饪……学习课程齐全,教学资源丰富。这“百家讲坛”,可不就是大学生活嘛。
自从成了大学生,父亲时不时在朋友圈晒晒他的大学生活。看着他与一群老友吹拉弹唱、载歌载舞、其乐融融的样子,我也倍感欣慰。是啊,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父亲的脸上哪有一丝皱纹?分明都是笑意啊。我坚信,父亲的老年生活一定会多姿多彩,他和伙伴们一定越活越年轻。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