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南山听竹 □怀远第一中学 宋文武 霜降已过,秋意更浓。如若天晴,有艳阳相伴倒也不失一种独特的情趣。可偏偏秋雨绵绵,心头便有了几分寒意。不知南山竹海,是否依然会满眼苍翠毫不吝啬地慰藉一颗探寻的心。 兴匆匆地穿过木板铺就的一段登山步道,眼前静湖之畔一块竖立的巨石上“南山竹海”四个字,已让人感到款款竹意扑面而来。 为了尽早投入竹海,亲近南山,游客们急切地排着长长的队伍等着乘坐景区内的环保电动车,而后选择乘坐观光缆车。当缆车紧贴着竹梢依山势匀速上升之时,脚下是万顷碧波,触手就可掬一捧青翠。不禁想起白居易赞竹的诗句来:“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山间云雾缭绕,每一阵风过,都会掀起一排波涛,波涛从云雾中来,最后又归于云雾中去。惬意地坐于缆车之中掠竹顶而过,宛若“纵一苇之所如”的苏子,凌万顷之茫然,周围是无边的竹海,无尽的神秘。其实,与其以面积之广来定义“竹海”,倒不如因其神秘而冠之以“海”的美称。晴岚万里,自会给人一种纵目远眺的豁达之感;烟雨迷蒙,也能带给人不可多得的神秘感受。而后者,或许才是“竹海”的真谛,放眼望去,有一种海天一色的渺远之感。在这渺远的意境里,让人不由得忘却缠身俗事,掸去心灵尘垢,顿生无限静雅。 做过十二年县令,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而后决然辞官,遁迹扬州,深居民间,遍尝市井辛酸,流诸笔端。我们听竹,则是期待着能有一份超然淡定的心境,偷得浮生半日闲,才不虚此行。 兴未尽,需归来,乘缆车,再次体验了一段凌海扬波的快意之后,择山径穿行于竹林。途中遇数丛筱竹环抱而生。据说此竹由中间向外扩生,冬日里生于中间的母株枝叶如臂膀一般遮护着生于外围的子株,夏日里生于外围的子株浓荫如盖,像是专门为母亲遮阴祈凉,因此这种竹子叫作“慈孝竹”。 这是竹子给我们的启示,抑或是提示。 三国时江夏人孟宗做到了。孟宗早孤,母亲年老病重,思食鲜竹笋羹。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无可奈何,扶竹哭泣。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羹,母亲喝后病愈。 尽管出自《二十四孝》的这个故事听起来合乎情理而不合事理,但是我们却情愿相信它是真的。也许是孟宗的孝心感动了上苍,更多的还是这个故事道出了人们心中共同的祈愿。 另一个孟氏子弟孟郊,他的故事一样令人感动。他三次应试科考,前两次名落孙山,直到四十五岁时才名题金榜。一时间,他兴奋异常:“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可是,直到五年后,他才当上了一个从九品的武官溧阳县尉。上任之后,孟郊有心苦吟,无意公务,仕途不顺。后来,他闲居家中,贫病交加,看到灯下缝补衣裳的白发老母,想到她三次送儿赶考的经历,百感交集,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南山听竹,愉悦性情的是山水美景,动人心魄的是那些轻筠滴露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