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教学反思 如何提升家校沟通的实效 □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 胡付彪、“双减”背景下,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及时性。疫情下,家校关系不愉快的情况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调研做了一些分析。 认清“双减”背景下的家长需求 (一)“双减”背景下的家长变化 “双减”背景下,学生学业负担减轻了,学生与家长相处时间变多,亲子关系也融洽了很多。但是随之而来的学业忧虑也多了,社会对优质学校、优质教育的渴望前所未有。尤其是孩子进入学校以后,家长对优秀教师寄予了更多厚望,希望教师认真负责,为孩子带来高质量教育。 (二)《家庭教育促进法》带来的新需求 2021年10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指出了家庭教育的内涵,厘清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家庭教育让孩子成为“人”,重视“育”的过程。学校教育注重的是“教”的过程,其目的是知识的培养、技能的传递、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等。当然,二者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立德树人”。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诞生为协同学校教育、补充教师教育手段增添了法制力量,也让学校更有底气做家校共育。学校拥有越来越多进行家校共育的渠道,家长也越来越需要来自学校的科学指导。 即便如此,教师和学生家长因为沟通不当导致不愉快的情况还是屡屡发生,在线上教学期间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学校推广科学的家庭教育微课资源和链接,部分教师没有解释清楚,常常经验化地在班级群里请家长观看后截图或者拍照“打卡”;部分家长抱怨不止,认为这样流于形式,徒增家长负担。 提升家校沟通的实效 在家校合作中,我们需要做好有效沟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深度参与。家庭方面,需要家长实现教育理性回归,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做孩子成长的陪伴者和引路人。学校方面,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以简明的方式把相关政策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家长,明白当下孩子的学习安排和生活安排,看到教师在提质增效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实绩。 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怎样实现有效的家校沟通呢? 第一,及时召开家长会。由班主任主导,时间半小时左右。班主任需要及时传达“双减”政策文件和学校的具体要求,结合班情讲清楚班级学习安排、运动要求、劳动建议和睡眠管理等,让家长、学生对学校安排一目了然,只有及时准确地进行交流,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第二,分类举办家长座谈会。班主任可以每周或每月针对不同学生家长举行座谈会。如家委会座谈会上,在汇报班级取得成绩的同时,一定要多听取家委反馈的问题。要创设轻松平等的氛围,让家委树立主人翁意识。再比如,针对不愿、不敢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班主任需要把这些学生的家长召集在一起,细聊原因,共想对策,给出建议,促进学生成长。 第三,展开七类学生家访。所谓七类学生,是指家庭不完整、家庭不和谐、过度内向、随迁子女、留守未成年人、学困生、家庭困难学生等七类特殊群体。面对这些学生,因为涉及隐私等敏感问题,班主任最好点对点跟家长谈,能线下家访最好。班主任需要多表扬这些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之处,让家长看到自家孩子的进步和潜力;多倾听学生家长的需求,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给予精准帮助,帮助家长认识盲点。 第四,邀请优秀家长分享经验。想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需要让他们看见孩子的需求,而调动身边的榜样力量无疑是一个好办法。无论是家长会还是平时的线上交流,可以邀请部分家长做专题经验分享,通过文章、PPT、短视频等不同形式在班级群里展示身边优秀家长的经验做法。选择时注意范围要广,不要每一次都选择某几位家长。 关于评价,教师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公开表扬宜多不宜少。很多教师知道要公开表扬,不该公开批评。但如果每次只公开表扬少数几名学生,会让关注班级群的其他学生家长感到失望,甚至因此训斥自家孩子。长此以往,经常被表扬的学生可能会飘飘然,家长习以为常;没被表扬的学生觉得失望,家长会觉得教师偏心。所以不妨分类多表彰一些学生,如评比表扬“立德之星”“健体之星”“阅读之星”等。 第二,私下表扬宜及时且常规。对于学生取得的进步,教师可以在当天放学时发给学生表扬信并让其带回家,让学生看到自己努力后的收获。如果实在没有来得及表扬,教师可以在周末将表扬信发给家长。教师真诚具体的表扬,一定会使学生和家长备受感动,从而让家长和教师一起巩固教学成果,发扬学生的长处。 第三,对于学生家长的批评要平和接受。教育者与学生家长所处的位置不同,关注点不同,家长对教师的做法可能不理解,可能会批评。所以,教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理性接受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有冷静从容的心态,知道有批评是正常的。我们面对的不只是渴求知识的学生,还有渴望被关注、被理解的家长。 综上,作为成熟的教育者,“双减”背景下,我们面对更多考验,需要更多智慧。我们要面带微笑教学,饱含喜悦沟通,调动家长的热情和能力,让家校合作更有效,让家庭教育更科学,让学校教育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