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教乐学 让小学生畅游趣味英语课堂 音乐教学中的劳动之美 让学生成为数学实践活动的主人
06版:学科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56期  总第234期  2023年05月24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56期  下一期
让学生成为数学实践活动的主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3-05-24 11:28

教学实践
让学生成为数学实践活动的主人
□青阳县蓉城镇第二小学  陈  刚
数学实践活动包括认知性实践活动、模拟性实践活动和社会性实践活动。其中,认知性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即通过操作、观察、练习等行为,使学生的知识学习在直接经验的有力支持下完成,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验证和强化所学内容,达到对知识的正确和深刻理解。对于如何进行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将数学实践活动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小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主阵地,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综合提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围绕学生的学习需要,再现有效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然地融入知识的学习,自发地进行数学思考,开启学生思维,将数学知识切实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我设计了“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课前让学生准备各种“商品”,并制作价格标签;让教室变成“小小商店”,学生分别扮演 “收银员”“售货员”“顾客”,模仿课本内容进行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各司其职,个个热情高涨,积极思考,切实做到了活学活用。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学生既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又巩固了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更可贵的是增强了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将数学实践活动趣味化
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识的意义。而通过亲身经历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认位置”及“认识10以内的数”时,我设计了“放松操”。请学生们坐端正了,听到口令后马上作出反应,看谁的反应快。“从前往后数,请每一竖排的第3个同学站起来跺跺脚……”
通过本次的认知性实践活动,巩固了学生对基数与序数的理解。在数数和思考后,每个同学对自己所在教室中所处的位置都有了一个正确的了解,能进一步区分出“几个”和“第几个”这两个易混淆的概念,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概念。
三、将数学实践活动形象化
数学理论的表述往往是抽象的,致使大多数学生不爱学习数学,从而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自我探索的学习情境,有效培养学生想象的思维能力。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有多种形式,比如实物操作、情境设置、游戏竞赛等。这些教学手段,能化抽象的结论性知识为形象的动态性知识,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亲身体验和积极探索中理解数学概念、发现数学规律。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要尽量从操作起步,选择形象、直观、具体的材料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另外,时空知识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比如时间单位不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学生对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表示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表示1分钟,秒针走一个小格表示1秒,都不易理解;对小时、分、秒之间的换算,也会感到不习惯。因此,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我课前准备了一个实物钟表,形象地让学生看到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
四、将数学实践活动多媒体化
数学实践课中很多内容是无法在课堂中提供实物并进行操作的,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呈现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比如一年级学生刚学习连加例题3+2+1时,教师利用“班班通”设备呈现3只公鸡、2只母鸡、1只小鸡的直观图,化静态为动态。这样学生就能形象地理解这个应用题的含义,直观地看到数量的连续变化,也就能很轻松地列出3+2+1=6的算式。
总之,学习任何新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只有将数学实践活动生活化,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只有将数学实践活动趣味化,才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将数学实践活动形象化,学生才会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只有将数学实践活动多媒体化,学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题意。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