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成长规律 让思维之花在课堂上绽放 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堂注意力 论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幼儿交往素养的培养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应然”选择
04版:教育在线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70期  总第233期  2018年07月13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70期  下一期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应然”选择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全椒县第二实验小学 王永华 日期:2018-07-09 13:21

教育感怀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仔细想来,我们的数学课堂局限于某种现实存在的情境中,立足于数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而忽视了数学的重要特征——抽象性,忽视了抽象在数学知识本质建模过程中的作用。教学中,唯有“跳出”数学知识本身的“固囿”,“跳入”数学知识的本质,才能实现动态的、过程性的经验提升。
一、把握数学内容的本源,突显基本归纳活动经验
“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苏格拉底的名言不断让我们思考:教师如何做一名有效教学的助产士呢?如何根据学习内容确定学生建构知识的“生长点”呢?目前的教材中,仍有部分知识呈现给学生时,具有割裂感、突兀感,例如《认识公顷》中公顷与平方米的进率建构,就超越了“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这样的数学经验,学生无法理解。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合理地设置学习支架,让学生拾级而上、循序渐进、沟通经验,这是一个需要用心经营的过程,是一种“慢”的艺术。
二、遵循数学知识的脉络,演绎基本操作活动经验
知识的产生大多是孕育在过去的某个路口,我们在学生学习的漫漫长路中都会找到数学知识的“前世今生”,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都会有数学知识自身的发展脉络,它的发生、发展都是有“迹”可循、有“形”可依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将某个“点”的知识,放在教材体系这个更大的“面”中考量,实现融会贯通,更好地演绎“体”上的认知经验飞跃。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前的经验中找到知识的“前世”,通过充分交流,辨别经验的真伪,将新学知识回归到“本源”,从而形成过程性知识,完善认知经验。
三、聚焦知识形成的本质,凸显基本体验活动经验
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并非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丰富的感性表象的支撑和理性数学思维的渐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于数学活动的多样化,让学生充分交流、说理、体验,在足够的量感积累中经历思辨过程,引导学生将纷繁的、操作中的表象有机融合,透过表象找出知识的共同点,构建模型经验,感悟数学知识背后的本质意义。《认识线段》的教学恰恰体现了这种感悟和积累,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线段模型的建构过程,学生便“悟”出线段背后本质的“道”。
四、探求数学知识的本真,建构基本推广活动经验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学生在探求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出现“光怪陆离”的想法时,或者处于一种口欲言而不能表其意的“愤悱”时,教师不能仅凭表象主观臆断,而应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数学,透过现象追寻数学知识的本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刻的数学思考中,体验数学家曾经的活动经验。
顾汝佐先生曾说过:“学生学习是掌握前人创造的经验,而这种经验需要教师设计出一定的客观形式,通过相应的载体,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实施,在头脑中构建结构。”教学中,应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把数学冰冷的美丽变成学生们火热的思考与智慧,透过抽象的数学符号、概念的背后,感悟数学知识的本质,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