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纵横
14版:学科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95期  总第234期  2020年05月29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95期  下一期
学科纵横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0-05-29 11:41

 聚焦新课改

如何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
□肥西县上派镇丽景小学  宣守明
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评价青少年学生综合能力的第一要素。阅读理解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其他学科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语文教师应该和家庭、社会密切配合,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方法。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阅读兴趣的培养、学生的个体感悟,从而导致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强。小学中年级是阅读能力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如何在这一阶段对学生施以正确的引导,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注重课内阅读的实效性
小学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且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但是受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他们对文本的感悟往往出现偏差,对于寓意还处于把握不准阶段。作为该段任课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充分肯定学生个体化阅读的前提下,合理引导。常见的单向订正、灌输等做法,基本都不利于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教师首先应该研学情、明起点:学生不喜欢的,疏导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教导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引导他读好。教授课文中,应当传授学生理解不了的、揣摩不了的地方。其次,在教学中要能够把握新课标的要求,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有目的地进行循序渐进训练,才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相应的语文水平。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总结了一些方法,包括: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展现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常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如在教学《秋天的雨》这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自主阅读,留心二、三、四段的构段特点,画出该段的中心句,结合学生在生活中的留心观察和实际体验,让其悉心感悟秋天的美丽景象。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要使学生有自己的能力去读书。阅读不能只局限在课本,每上一个单元,教师要鼓励学生去阅读更多的课外读物文本,家长参与更会锦上添花,给学生做出言传身教的表率,亲子阅读同一本书,营造出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会带动学生耳濡目染地进行大量广泛的课外阅读感知。
二、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
首先要帮助学生学会积累,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工夫在诗外”“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道理正是如此。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家长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们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时,在积累词句时,有些学生可能辨别不出哪些是该记住的好词佳句,这时就应该教给他们积累的方法,选读几篇短文,告诉他们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提高他们的鉴赏力。
其次是尊重自主阅读权,激发阅读积极性。教师要准确把握选择的方向和尺度,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中年级的学生,虽说可以独自欣赏图书,但他们还缺乏选择合适书籍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准确适当的推荐。在为学生们选择课外读物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枯燥之物,谁也不想领教,嚼蜡之味,谁也不肯品尝。我们不能强迫一个天真活泼的学生去背诵老学究的“之乎者也”。
最后,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一些精彩片断和好词佳句,可让学生进行圈圈点点,完成读书笔记。在笔记中可以设立诸如“本书主要人物”“我学到的词汇”“我最喜欢的段落”“本书值得讨论的要点”“我配的插图”“我为本书设计的广告语”等条目,使学生在积累的同时,不知不觉中提高阅读理解力,再通过读书笔记的互相点评、借鉴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积累运用能力。
总之,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给以正确的指导,引导他们自由大胆地去发现、去感悟,而家庭教育辅以大量的课外阅读去积淀、去汲取。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水平方能真正得以提高。
 
 
 
学科一见
“家书”传递有温度的家庭教育
□霍邱县城关镇第二小学  郭翠林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社会不断发展,家长对家庭教育也愈加重视,而强压之下总是不得其法,快节奏的生活压力让家长和学生都缺少安静的、温暖的交流渠道。
沟通是家庭教育的重难点
笔者作为一名教师,除去本职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常扮演学生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与学生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家庭在教育学生时存在的问题,也发现了一些学生与家长相处时存在的隔阂。
家庭教育的单向性,让家长忽略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很多家长只关注学生学习怎样,当学生在校园里发生纠纷时,也任凭教师处置。我欣慰于家长对教师工作的配合,却也无力于家长将学生的成长置之度外。有的家长在学生与同学发生口角时怒发冲冠,一味指责对方;或在学生拖拉作业时极力辩白,一味推脱。很多家长比学生更需要学习,学习如何教育学生,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三观。
家庭教育的无效性,让学生对家长提出质疑。家长作为过来人,有许多经验、观点,学生对其依赖,也充分信任他们。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主意识的萌发,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学生会提出与他们相悖的主张、看法,没有了学生的回应,家庭教育变得踯躅不前。
家长和学生需要沟通,坦诚相待,更需要生活学习的共同体来不断联系彼此,使双方的认知相融,羁绊更深;家长需要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走进学生的思想,与学生建立互动。
“一封家书”让教育回归理性
笔者在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少年儿童书信文化活动时,偶然发现了学生们不同的一面。一个自信、独立的女孩在写给父亲的信中,竟是满腹的忧愁。原来她的父母发生了争吵。我联系上她的父母,把信读给他们听,这份心情不仅使她的父母歉疚,重归于好,也让我视若珍宝。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QQ、微信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键盘成为我们抒发情感的主要途径,虽方便快捷,但自我心灵的探寻和感情的回归似乎这么近又那么远。“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当下“速食”的时代里,需要我们重提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传承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
于是我组织了“一封家书”主题班会,让学生给家长写信,也让家长及时回信。家长将学生的三言两语视若珍宝;当学生拿到回信亦是惊喜万分。于是,我将这种书信体的交流日常化。为家长出谋划策,为每个家庭创造“家书抵万金”的体会,在学生生日时,在学生学习上遇到挫折时,在父母即将远行打工时,充当“鸿雁”为他们传递书信,让他们为学生答疑解惑,出谋划策。于是,家长在字里行间重新认识了学生,倾听学生内心,了解学生思想,对学生的教育再也不是想当然的,而是学生内心真正需要的。“原来他喜欢看连环画,他竟然记得父母的生日,他原来还会和我说这样的话……”在家长的惊叹中他们的联系更紧密。
一封封的家书是一个个家庭成长的故事。为了让家书继续写下去,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和际遇,笔者为他们拟定彼此交流的主题,使家书中不仅仅只是心事的寄存点,家庭的大事历,还是家长学习、生活中经验的分享,将家庭教育以最淳朴、最温暖的形式传播给学生。
同时,让家长给学生的学习领跑。借着和学生共读整本书的机会,把家长领进来,革去家书的形式化,让家长和学生一起阅读,写下读书笔记。在互动性书籍的带动下,他们开始交流自己独特的阅读体悟,评价人物,思考问题……一本本书让一个个家庭于喧嚣声中归于宁静;一个个故事让一家人心弦紧扣;一次次交流营造了良好的知识环境,在最传统的纸笔中收获了愉悦的幸福,在家长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一个个家庭在倾听和讲述中学会感恩,懂得珍惜,在“此致敬礼”中传承家风,谨遵训诫。
家庭教育不是家长声色俱厉的说教。赵忠心在《家庭教育》中指出:家庭教育应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也就是说,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一种相互影响,它的影响并非单向的。家长需要一个契机,放下自带的权力光环,放下繁琐的工作压力,放下智能的电脑手机;看学生所看,想学生所想,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他们的内心对话,也审视自身的不足。通过白纸黑字,从字里行间,给学生一场有温度的家庭教育;给自己的内心一场心灵的洗礼;给家庭一个笔下生花的故事。
 
 
 
 
校本研究
研学旅行——不平凡的体验与成长 
□合肥市海顿学校  王  晖
研学旅行是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探究学科问题,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的方式走出校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这种开放式的教育形式,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切实落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中,让学生在旅行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体验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提高学习兴趣,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明确目标,把研学课程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研学旅行是集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学校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终身发展,摸索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研学课程,同时结合学校发展情况,以爱国主义教育、自然探索教育、科技文化教育为补充的研学课程,开发相关主题的课程方案,并根据课程方案选择研学目的地。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安徽名人馆、渡江战役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红色爱国”为宗旨,研学课程以展示、演绎等文化体验项目,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加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激发爱国热情、凝聚班级力量、培育民族精神。
学生在参观完安徽名人馆后,在研学笔记中写道:看到展馆里栩栩如生的蜡像、大量的图片、实物展示,了解了史前至现代安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杰出人物,深刻体会到安徽果然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2.自然探索教育  自然探索教育是通过和自然环境的互相接触,让学生到自然界去发现和探索,从而激发对周围事物的探究欲望。卢梭认为,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可以说,自然本身就是每个人的老师,学生受到自然给他的锻炼,可以训练他们的体格和性情,陶冶他们的审美和情操等。
学生对于神秘的海洋世界总有无限向往。当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在海洋馆观看了“六角恐龙”、断线风筝似的鳐鱼、有“海洋杀手”之称的大鲨鱼等多样的海洋生物后,纷纷向教师、家长分享收获,有的编成小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有的付诸于画笔,有的将感受融进歌声里。自然教育主题活动的进行,也让学生学习到人类需要与自然界的生物和谐相处,懂得生命的意义,学会尊重生命、保护生命。 
3.科技文化教育  生活无处不科学,人人争当发明家。研学课程为中小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提供全面、便捷的学习机会。通过探究式教育理念、反转式授课模式带学生进入神奇的科技世界,通过协同设计、共同创造、团队合作体验现代科技。
别开生面的上课方式让学生感叹道:“我太喜欢智能编程体验课了。安装好的智能车通过图形化编程控制,竟然可以实现智能车的循迹、避障等不同功能!太不可思议了!长大以后,我要成为这方面的科学家!”
二、多元评价,突出优秀研学活动成果
为了开发更多更好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课程,沉淀更多的优秀研学活动课程,树立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课程榜样,研学活动后,应开展系列活动,根据评比方案,组织班主任、任课教师认真指导学生进行研学报告的撰写和探究,并进行评比,才能让研学活动收到真正的效果,使研学目标、活动意义最大化。以班级为单位评价,召开主题班会,同学间交流研学感悟收获,同时将研学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收集学生研学记录资料,开展征文、绘画、手工制作等进行展评,资料汇集成册,形成研学旅行报告。评选出优秀研学团队、优秀学员,收集《旅行手册》评优展览。科学多元的研学评价体系可以为研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标准,能检验研学旅行完成的质量,间接地又能督促师生们在研学中更好地表现。
研学旅行,是身体和灵魂同时在路上,是学与思、学与行的更高境界。研学旅行,不仅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特殊的教育与挑战,一次不平凡的体验与成长。面对新形势,追求相应育人目标,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让自然成为课堂,让世界成为教材,让独立与自主同向,让教育与生活同步。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