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利用“比较”提升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能力 浅谈综合材料绘画技法在中国画创作中的运用 用微课点燃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热情
15版:课堂内外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13期  总第234期  2021年03月31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13期  下一期
巧妙利用“比较”提升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能力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1-03-30 15:16

课 堂教 学
巧妙利用“比较”提升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能力
□泗县泗城明德小学  董宏娟
在教学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对“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和“父亲把表盖上了”这两句话进行了比较,学生迅速抓住关键词“还是”进行深入思考,深切而自然地体会到了文中孩子的心理变化……通过句子比较,学生迅速抓住关键词,感受其运用之巧妙,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六年级语文教材中,像这次的案例一样,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捕捉关键词,从而深刻理解句意的地方还有很多。除此之外,能够运用“比较”来学习的知识也还有很多。
一、前后比,梳文章脉络,提升整体把握能力
对于句子,学生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去寻找关键词,而对于学习一篇新课文,也要巧妙运用这种方法。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教师教学新课文时重点关注的往往是生字、新词、重点段落、重点句、情感表达……而忽视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忽视对课文内在联系的指导与引领,这样教学,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在习作时只顾堆砌华丽词藻而文章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意前后不连贯。
《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在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自由读文,然后找出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并对这些句子进行阅读比较,划分时间点。这样,学生通过读文查找、梳理划分、反复比较、感情朗读,思路逐渐清晰。—开始,这个孩子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这样,学生在对前后文对比中体会到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梳理了文章脉络的同时提高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二、文中人物比,养良好思维习惯,奠学习之基
如果说“句子比”、“前后比”在教学中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文中人物比则有侧重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感知文本的思维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三言两语的事,而是需要长期坚持、多方努力的,在这一过程中,课本中具有良好思维习惯的人物无疑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引领和激励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时,笔者引导学生对波义耳、魏格纳、阿瑟林斯基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咱们具有哪些好的思维习惯?和他们相比,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这样,通过文中人物比,学生自然认识到独立思考、善于发问的良好习惯和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的重要性,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和教科书的距离拉近了,课本的多重作用发挥了。
三、环境比,悟文章主旨,感美好生活
教学中,学生带着良好的思维习惯去品析句意、理清文章思路、感悟升华情感的同时更要深入领悟文章主旨,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学生才能正确与文本对话,与作者进行无声交流。《在柏林》这一课以二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以极小的篇幅来深刻地反映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课文开始的环境描写让人迷惘,而结尾震撼人心。教学时,笔者让学生画出课文里描写环境的句子,找出和自己平时坐的火车里不一样的地方,“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些句子无疑成了学生关注的焦点、疑点,通过深入读文、环境对比,学生深切感受到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和难以弥合的创伤,激发了学生厌恶战争、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美好生活的情感,也从而领悟了文章的中心。
四、人物比,感良好品质,学做“真人”
如果说良好的思维习惯奠学习之基,助人成功,那么,良好的品质则会指导航向,助人成“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对李大钊视死如归的表现与敌人的横暴凶残的表现进行对比,敌人像一群魔鬼似的,一拥而入,而李大钊是那样的不慌不忙、从容镇定……通过比较,李大钊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心中。
六年级语文教材中“比较”的种类还有很多:文章前后内容之比、笔者和文中人物作对比、文中人物对比、环境对比……通过这些比较,学生便能直接地捕捉住关键词,体会其运用之妙,梳文章脉络,悟文章主旨,感良好品质,养良好思维习惯,同时“比较”又间接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助其养成良好品行,为终身发展奠基。“比较”这种学习方法的运用使感性与理性完美结合,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能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