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利用绘本阅读 提高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巧读助力思维
06版:学科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15期  总第234期  2021年04月28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15期  下一期
浅谈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1-04-29 08:43

聚焦新课改
浅谈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肥西县上派镇丽景小学  张世秀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最为重要的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会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养成习惯的形成。小学语文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预习、上课、课后复习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统观教材,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指在教师讲读新课之前,学生自己进行的一个自我预学习的过程,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预习效果的好坏,则直接关系到学生课堂听课的效率和质量。语文的课前预习主要有两种。
一是有针对性的预习。可以根据教材编者已经设计好了的预习提示(如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题)进行预习,这些课后习题都是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而设计的,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学生只要根据这些提示与要求,进行回答就可以了。
二是常规性预习。常规性预习的目的在于掌握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和课文主旨。常规性预习不像课文中的预习提示那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却是落实课文预习的必要前提。学生预习一篇新课文,都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生字和难以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找出课文中的生字,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中心句、过渡句等,并一一标注出来,还可以通过查字典的方式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标注意思。对于不理解的词语,要通过查词典、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各种方式了解其在课文中的意思。学生只有在课前做好了这些准备工作,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并对文章有初步的理解。
二、专心致志,上好四十分钟课
再美的珠子也只有穿成串,才能变成美丽的项链。学习也是这样,课堂上教师讲课,所讲授的知识点就像项链上的珠子,一颗连着一颗。学生只要有一个知识点没有理解,课后即使花再多的时间,也很难弥补课堂上学习的缺失。时间一长,就会越来越落后了。因此学生上好四十分钟课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像项链上的锁扣,没有了它,知识就不成串。上课前学生要做好准备,通过课前预习找出疑难问题,在教师讲到这一部分知识时就特别要留心听。学生要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新课。在听讲的过程中,要紧跟教师讲课的思路,明确教师讲的重点知识,认真听,多思考,勤做笔记,记好教师的课堂板书,课后再归纳出几条提纲。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因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会做批注的方法,因此在学习《牛和鹅》时,学生要跟着教师一起学习课本上已做的五个批注,认真听教师讲课,从而总结出在学习课文时,可以在疑问之处、精彩之处、有感之处、启发之处等地方做批注。掌握了做批注的方法之后,学生就可以自读课文,自己给文章做批注并与同学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做好课后复习
有效的课后复习,是要学会梳理上课所学的知识,以课本为基础,结合自己上课做的笔记、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等,学生要养成合理分配时间的习惯,有针对性地攻克、落实,没有掌握好的内容就多要花时间,不留学习死角和盲区。当然,学生在复习的时候要有规划,例如很多学生在句子训练这一块容易出错,那我们就可以进行总结归纳,掌握规律。如陈述句改成反问句,句中没有否定词,在改为反问句时就加一个否定词,还有句首增加“难道”、句尾增加“吗”和问号;缩句是同学们学习的难点,那我们就要记住,修饰性的词语都要去掉,“的”“地”前面的内容不要,“得”后面的内容不要,还有表示 时间、地点、数量的词语不要,特别是缩写连动句,要先找出几个动词中的中心词。
学生在课后复习时还要学会整合知识。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可以画成知识树,这样有利学生思维更加条理化,帮助学生记忆、温习、掌握。同时,学生还要学会把刚刚学到的新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串联,不断综合,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利于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总之,学好语文不容易,但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养成预习、上课、复习的良好习惯,在学习中不断总结、提高,相信学生们的语文成绩会有所提高。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