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三余”与“三味” □临泉二中 许世宏 暑假伊始,我从书架抽出《魏略》,续阅余剩。书中东汉儒宗董遇“三余”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董遇性格木讷,喜爱读书。兄弟二人靠上山打柴维持生活,每次上山打柴他都带着书,趁歇息时阅读,哥哥嘲笑他,但他始终没有“悔改”,且笔耕不辍,研读《老子》,为其作训注;攻读《左传》,将心得写成《朱墨别异》。他学问很大,后做皇帝侍读。有人从其学,不肯教,说:“必当先,读百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求教者曰:“苦渴无日(苦于没有时间读书)。”董遇答曰:“当以‘三余’。”又问何谓“三余”?曰:“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冬天农活少,是一年中的剩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不易干活,是一天中的剩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无法干活,是平时的多余时间,也可以读书。故事告诉我们:要趁闲暇读书,切莫虚掷光阴。 如今,年轻人踏上工作岗位,需要挣钱买房买车,养家糊口,时间被工作无情地剥夺,读书只能靠零星的业余时间。与其它行业相比,教育工作者读书时间相对多些。暑假就是教师读书的大好时光,可以畅游经史子集,纵情文学名著。笔者也是教师,酷爱读书,每逢假期手不释卷,品读“三味”,乐此不疲。 何谓“三味”?说法不一,最具代表性的说法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古代学者用一组精彩的比喻,通俗形象地阐述了读经史子集的感受。阅读经书犹如吃稻米,是食之本;阅读史书犹如吃美味佳肴,回味无穷;阅读诸子百家的书如同品味酱醋,五味杂陈。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之后的都是“流”,弄清“源”与“流”的关系,读书的方向就明确了,重点也就清楚了。 上述说的“经”,就是“四书五经”。不读四书五经,搞文学创作一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仅就语言而论,唯有沈浸浓郁,含英咀华,“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方能满腹经纶,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加上感悟人生,洞察社会,才可能写出文气郁郁,耐读耐品的作品。拿现代作家“鲁郭茅巴老曹”来说吧,他们的作品语言典雅细腻,文采斐然,意蕴深厚。究其原因是,自幼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文言功底深厚,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诵读古文,尤其古典诗词,对提高人文素养大有裨益。长期诵读,化而育之,文学素养“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有人说:“古文等于半门外语。”毛泽东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学习语言要有吃苦精神,背诵是苦活,万不可投机取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会无功而返。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乍一看要求较低,实则很高。高考“人物传记”遍布班(固)马(司马迁)诸家,古典诗词涉及唐宋诸朝。文言文试题考查断句、文化常识及文句翻译。古诗词题要求理解诗词内容、把握诗词的主旨与表达技巧。倘若考生没有扎实的古文功底,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常言道:“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缸水。”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有扎实的文言根基。如何夯实文言基础呢?必须“口不绝吟于文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博览坟籍,丰实记忆的仓廪。不然,谈何“学高为师”。须知,学生尊重老师,尊重的是老师的知识,不是地位,不是年龄,更不是颜值。 教师每年都有寒暑假,拥有得天独厚的阅读条件,尤其暑假,时间长达月余。阅读对一个教师而言,是提高文学素养的最好方法,是备课的最好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位专家曾说:“一个人会读书,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而笔者再补充几句:一个教师会读书,可以改变一群孩子的命运;一群教师会读书,可以改变一个学校的命运;千千万万教师会读书,可以改变国家乃至民族的命运。 时值暑假,天气炎热,作为教师“无案牍之劳形”,心静天自凉。同仁们不妨跟孔子周游一次列国,陪庄周到濮水垂钓一番,同杜甫把酒论诗,都不失为一种诗意佳境。倘能如此,必能陶冶性情,技艺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