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书暖心 一辈子的奋斗 今月曾经照古人
08版:春蚕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61期  总第240期  2023年10月11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61期  下一期
赠书暖心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3-10-11 08:52

赠书暖心
□固镇县谷阳高级中学    陆琴华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说的是赠送者,接受赠送的人会如何呢?爱好文学的我结识了不少文友,有些文友出书了,会赠一本书给我。我嗅到的是油墨香,笑逐颜开,心情如一朵刚刚盛开的花,很美丽。
暑期结束,返校没几天,我收到一个包裹,打开来一看,是一本名叫《人如青苇》的散文集,作者王太生,在《泰州日报》做副刊部编辑。我常年在民办学校任教高中语文,2000年起,我在泰州一家民办学校任教。那时我就给《泰州日报》和《泰州晚报》投稿,二十年了,这两家报纸先后采用我的散文五六十篇。期间我并不认识王太生老师,王太生老师也不认识我,这期间我和王太生老师也没有任何交集和接触。只知道王太生老师在编辑之余,跟我们一样也爱码字和投稿。他的散文经常发表在省级以上报纸副刊上,我也或多或少读到了不少,被他清新的文笔、丰富的联想和渊博的知识所打动。王老师发表了三百多万字的散文作品,而《人如青苇》是他的第一本书,有时我想:我要是能得到他的一本散文多好啊!心想事成,这不,冥冥之中,我终于有了一本他的散文集。我捧着《人如青苇》散文集不由得一阵激动和欢喜。
有一位网友名叫王德凡,退休了,爱上了码字。那时他经常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我也常在《大公报》上发表一些文史小品。他有新浪博客,我也有新浪博客。有一天,王德凡老师给我发张纸条,要我提供通联方式。不久我收到他快递给我的一本书——《路上的风景》。王德凡老师说他退休后又被原单位返聘,直到六十七岁那年才真正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退休后的他迷上了散文写作,短短七八年间有三百多篇散文见诸报端。他从这三百多篇的见报文章中精心挑选了八十余篇,以《路上的风景》为题出版了一本书,出书那年他已经七十四岁了。王德凡老师是江苏扬州人,年轻时就在广州上班,是广东一家公司里的科技干部。五十多年过去了,还扎根在南国的沃土上。“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苏轼的词,通过描绘南国风光,字里行间流露出生活在岭南的他自在惬意的心情。我没有到过广州,我随着王老师的文字似乎漫步在花城的大街小巷,领略广州大桥的壮观、高楼的耸立、赤岗的巍峨。
我收到的赠书大多是自费出版的,收到书后我都会倍加珍惜。我常年在民办学校任教高三语文,有时因为工作需要,我会担任三个高三班语文教学,平时很忙,王德凡老师的散文我就是利用那些零碎的时间读完的。有时我正在读别人的作品,突然收到谁谁赠给我的书了,我就暂时把那本书放一放,集中精力阅读人家赠送给我的书。读是对赠书者的尊重,若能写一篇该读书笔记那就是对赠书者最大的回报了。远的我不说,就说刚才讲的王太生老师的散文吧。《人如青苇》是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时间2018年,我收到他的这本赠书已经是2021年暑期结束了。我以《吉光片羽,尽显风流》为题写了一篇读后感。王太生老师读了,做了回复:“本想发在报纸上,只是以前有人写了类似于这方面的读后感已经发了,不能再重复。”遗憾之中,对我再三表示感谢,那个时候的我比文章变成铅字还高兴。
有人对赠书不屑一顾,甚至对一些大作家的赠书也是这样,比如贾平凹就遭遇过。我呢?每次双手接过别人的赠书,都有在心灵深处产生一种被人了解、信任的贴心和温暖。在用心研读的过程中我又感受到与赠书者共享文字的魅力和愉悦,一如赠书者赠我书时的心情。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