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 愁 无声的教诲 一株金银花
08版:春蚕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70期  总第234期  2024年03月27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70期  下一期
无声的教诲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4-03-27 14:00

无声的教诲
□阜阳市第十一中学   马玲玉
有一个人,他很普通,却一直在我生命中默默地存在。虽然生活艰辛,但他却坚守初心,兴趣广泛。虽然文凭不高,他却异常重视教育。他,便是我的父亲。
父亲,他是一个木匠,技艺娴熟。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门手艺至少能填饱肚子。凭借这门手艺,父亲为自己设计制作了结婚用的家具,时至今日它们仍完好无损地保留在老屋。听母亲说,那时的父亲也许是年轻气盛,也许是肩负着一份对家的责任,干活很卖力。作为“匠人”,他教会我做人要勤奋努力,有上进心,有责任感。
父亲,他是一个生意人,踏实本分。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我家大门口挂着“质量第一,诚信经营”的牌匾,这是他的“生意经”,也是他对孩子无声的教育和引导。时至今日,他也没有变成一个“生意精”,而是恪守自己的“生意经”,对顾客做到问心无愧。作为“生意人”,他教会我做人要诚实守信,不怕失败,有胆有识。
父亲,他是一个戏迷,钟爱豫剧。在他小时候,没有专门的艺术课,也没有电子设备,只能靠一台破旧的收音机反复听豫剧唱段。起初听不懂,慢慢地听得多了,也就入耳、入脑、入心了。他对豫剧的着迷和热爱,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依稀记得,小时候叫醒我们仨的不是闹钟,而是那高亢的“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年轻时,为了生活,为了孩子,他没有时间和心力去学,只能在家收看《梨园春》,憧憬着有朝一日登台演唱。人到中年,终于有了自己的时间、空间,于是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向往,跑去河南省拜豫剧唐派传承人袁国营为师,还参加“中国豫剧(唐派)吉尼斯世界纪录”挑战赛。作为“戏迷”,他教会我做人要有梦想,敢追求,无惧挑战。
父亲,他还是一个书画爱好者,笔墨耕耘。对于书法,他总开玩笑说,是木匠这门手艺给他带来了意外之喜。因为做木工和练书法有很多相同之处,都要求眼力准、手力巧。他最喜欢楷书,经常临摹颜体、柳体。他模仿得很像,但每次我都能认出哪幅字是他写的,字如其人啊,每个字里都注入了他的个性和灵魂。楷书练得成熟后,他尝试写写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我知道,一切的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成年累月地练习中,父亲的字写得有模有样。作为门外汉的我,自然是赞不绝口。没能学习绘画,至今仍是父亲心底的一份遗憾。有一次他在外面喝了点酒,回来后,拿起毛笔想要借着酒劲挥洒起来,左一笔右一笔,很快一匹骏马浮现在眼前。只可惜那时候没有智能手机,没能记录下来。作为书画爱好者,他教会我做人要有耐心,有恒心,精进不休。
最后亦是最初,他是一位父亲,一个热爱生活的普通人。他会把乡间的野花移植到庭院;他会为了一个造型独特的榆树根请客吃饭;他会买来一堆颜料手绘电视背景墙;他曾尝试扦插松树,成功后高兴得像个孩子;他会网购篆刻工具,为自己刻了一盒子印章;他还会精心修剪盆栽,捯饬出自己喜欢的造型,再搭配上自己写的字……不得不说,父亲的雅兴为家里增添了不少景致。
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个很勤劳、讲诚信的人,一个无惧未知、敢闯敢试的人,一个有雅性、不断追求的人。对我们的教育,不是耳提面命,而是以身作则。他用最好的年纪,养育我们长大;用最无声的选择,浸润我们心灵。
何谓家风?我想父亲的勤、信、勇、达、雅就是我们家最好的家风。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