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科学教育新高地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守文化根脉 强文化自信
04版:教育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76期  总第240期  2024年06月19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76期  下一期
守文化根脉 强文化自信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4-06-18 15:53

守文化根脉  强文化自信
——滁州市第一幼儿园耕读教育实践探索
□高  璇  周晓红
耕读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瑰宝。守护好文化根脉,培育有文化自信的儿童,对于幼儿园来说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使命。滁州市第一幼儿园,作为一个有着60多年的文化积淀的老园,结合实际工作,立足园所丰富的自然资源,多途径发扬中国传统的耕读文化。
做耕读文化的传播者
在传承和弘扬我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上,教育有着不可推卸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滁州一幼一直强调“化耕为劳,化读为育”。一幼园内现有水稻、小麦、棉花、甘蔗、草莓、油菜、枣树、杏树、梨树、柿子树、槐树、石榴等几十种农作物、果树、花卉自然资源。春播、夏作、秋收、冬藏,一幼的教师利用幼儿园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幼儿们共同开展各种农耕活动。例如,在种植水稻活动中,从耕田到育种,从插秧到收割,从晒谷到碾米,每一个过程都饱含了辛勤的劳动,幼儿们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劳动的价值。在不同的耕读活动中,一幼希望通过园所的多种努力让幼儿们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多一点,了解多一点,认同也多一点。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逐渐增强幼儿们作为一名中国人的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耕读教育为幼儿们提供了一个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的良好契机,将儿童的生长与发展建立在对劳动的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之中,将学习的自主性交还给儿童,让幼儿们在劳动中自主探究、自我实践,进而建构对自然、生命和文化的认识,实现知行合一。试想想:当秋的枝头挂满果实,饭桌上吃的可能是自己种的稻谷和蔬菜,精心扎染的作品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赞赏时,内心会是多么愉悦。一幼平时不仅仅依据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为时间线索开展耕读活动,还开展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民俗文化的教育活动。春夏秋冬,四季流转都有着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如:在处于小满和芒种之间的端午节,师幼一起包粽子、缝香包、挂艾叶、划龙舟;在春节前,大家一起包饺子、写春联、剪窗花、印年画、挂灯笼……耕读教育让全体师生了解了更多有关中华民族发展的轨迹。
做耕读文化的践行者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不是生搬硬套、空洞说教、死记硬背,对于幼儿们,要将耕读教育内容融入生活中。幼儿园要考虑幼儿们的生活经验,挖掘与幼儿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如,在开展春分节气活动的时候,除了通过主题教育活动让幼儿们了解春分的节气特征和习俗,还会让幼儿们体验立蛋游戏。早上,大家从家里带来一个生鸡蛋,用自己设计的保护方式包装好,在幼儿园一天的生活中,无论吃饭、游戏、运动、上厕所等,时时刻刻都要带着蛋宝宝,并保证它的安全。在这个有趣的护蛋过程中,幼儿体验到责任感的重要性。在生活中体验节气及其影响,能够帮助幼儿们获得有益的经验。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日常活动中,师幼一起收集各种可以循环使用的材料,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将这些材料用在生活各个环节。如:平时吃的坚果壳可以用作美工材料,既环保又有创意;收集的树叶、花瓣可以做拓印,拓印过的布还可以制作出好看的门帘,既经济又环保。以微知著,生活中各个事物都离不开勤恳的劳动,切莫把日常的事物看轻,衣食用度看似平凡,桩桩件件皆来之不易。一幼园区内设有多个灌溉口,将井水引到地面,实现园内水循环使用;园内还提供了多个堆肥桶,幼儿可以用厨余垃圾制作液体肥,收集有机肥。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一幼人更加珍惜劳动成果,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的耕读文化精神。
做耕读文化的创新者
滁州一幼在开展耕读教育中,既围绕幼儿的生活,也立足于当下与未来,支持幼儿在园内外的创造性探究。在开展耕读教育中,一幼除了让幼儿们体验传统的种植方式,也积极提供机会让幼儿们感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如尝试无土种植、大棚种植、环保种植等,让幼儿们知道创新劳动给生活带来的影响,同时将环保的理念传递给幼儿们。
在耕读活动中,一幼鼓励幼儿们去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如:幼儿们无法采摘到高处的果子,就自己改造、制作采摘工具;种植园离水源远,就尝试自己引水或制作雨水收集器给瓜果浇水;有的小菜园缺土缺肥,就用厨余垃圾堆肥改善小菜园的土壤条件;小池塘里的水总是浑浊不堪,不能养鱼,就尝试研究池塘里的水循环系统,了解如何利用现有条件净化水质,改善小鱼生活环境……从学会使用简单工具,到初步掌握农耕技术,再到尝试创新劳动,让幼儿们从小合理利用资源,萌发环保理念,知道资源的再生和利用。在耕读活动中生发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项目化课程,一幼的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实施能力也在其中得到了不断提高,耕读教育中实现了幼儿与教师的共生共长。
寒来暑往,耕读交错,耕读文化传承千百年,守好文化根脉,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滁州一幼将不断探索幼儿园耕读教育的实践路径,增强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的传承从娃娃抓起。

师生们一同插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