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注 救救鲁迅 人教社:调整而非剔出 努力打造教育科研的交流平台——写在《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扩版之际 正在风化着的鲁迅 下期关注 减少鲁迅作品是当代语文教育的悲哀
01版:今日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期  总第234期  2009年08月26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期  下一期
减少鲁迅作品是当代语文教育的悲哀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壁生 日期:2009-08-26 00:00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伴随几代人的成长。但是,对这段读鲁迅的经历者而言,鲁迅可能真的很伟大,但回忆并非总是很美好。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这个符号,总是高踞云端,一方面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一方面是俯首甘为孺子牛。总之都不是正常“人”。
        于是,学生不能带着正常人的情感去读他:读祥林嫂的故事,要诅咒万恶的旧社会;看闰土的外貌变化,要痛惜农民的愚昧和不幸;读《药》,要懂得革命必须与人民大众相结合……总之,鲁迅的作品不是文学欣赏,而是政治宣传,并且是唯一正确的政治。甚至鲁迅所用的那些奇怪的标点符号,都是必须生吞活剥,囫囵入肚的对象。
        这种对鲁迅的理解、教育、考核方式,终于把鲁迅变成一个阴森森的老头,躲在租界放冷箭——这次射向的不是反动势力,而是广大中学生。
        但是,教科书中的“鲁迅”,是真正的鲁迅吗?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活跃于“五四”那样伟大的时代,在鲁迅身上,表现出异常丰富的思想内涵,这种思想内涵,既有如《野草》中的散文那样,对生命存在的虚无与绝望痛彻的感受;又有如《呐喊》中的小说那样,对新旧社会的深刻洞察;还有如大量杂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对革命、知识分子、国民性的深切体验。
        在中国思想史上,鲁迅是独异的,并且因独异而孤独,因独异而深刻。他是一个孤独战斗的英雄,他不属于哪一个阶级,也不属于哪一个群体,而是一个绝对独立的现代知识分子。但是,在他死后,当一面绣着“民族魂”的旗帜盖到他的躯体上时,他便成为一个符号,开始被各种势力所瓜分。
        到了“文革”的时候,鲁迅被彻底政治化了。当鲁迅被纳入政治诠释系统,作为人的鲁迅便被磨灭了,代之而起的是作为工具的鲁迅。政治化的鲁迅,也是工具化、傀儡化的鲁迅。
        改革开放前后,已经有大量的学者开始以心灵去直接接触鲁迅,挖掘鲁迅的真精神,例如林贤治、钱理群等。但是,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鲁迅,仍然延续着后“文革”时代的思路,把鲁迅当作一个政治符号,把鲁迅作品当作政治宣传,来教育中学生。
        在中学教科书中减少鲁迅作品篇幅,不是鲁迅的悲哀,而是当代语文教育的悲哀。因为当代语文教育的教育者,在以考试为导向,以教学参考书为标杆的影响下,失去了认识鲁迅、讲授鲁迅的能力。
        在任何时代,只要现代汉语仍然被使用,鲁迅作品便是现代汉语运用的经典和源泉。只要还有虚无的痛感,鲁迅的杂文就仍然有光辉的生命力,鲁迅的散文就仍然能够慰藉人们的心灵。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