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视野下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问题与对策研究 合师院参加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17年工作年会
02版:教改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53期  总第234期  2017年06月28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53期  下一期
教育均衡视野下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问题与对策研究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17-06-28 16:26

课题之窗
教育均衡视野下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问题与对策研究
课题编号:JGZXC201435
课题类别:县级重点课题
课题负责人:胡海燕 
工作单位:肥东县长临河镇中心校

◆课题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由于长期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大多优质的教育资源流向了重点学校,而缺乏对弱势学校的政策干预和保护。优质资源的紧缺一方面导致择校热与大班额,另一方面,在很多的农村、薄弱学校,学生和教师流失现象严重,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迫使人们想方设法去获得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使学区房价格暴涨,学校软环境差距越来越大。而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教师资源由于地域性差异越来越明显,随之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义务教育教师交流政策的提出,既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又是维护教育公平的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等文件,都提出了均衡配置教师资源的问题,说明了国家对教育均衡的重视。
肥东县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2014年,肥东县顺利通过国家级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然而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民进城务工越来越多,农村有近四分之三的中小学生成为留守儿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以来,肥东的民办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办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难以协调的问题,即民办学校数量和规模的持续增大,不断与公办学校抢夺生源,几乎导致了公办教育的“沦陷”。
分析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民办学校的大力扩张导致了公办教育的失衡,进而造成区域教育生态的紊乱,教育均衡在一些区域内差距越来越大。在难以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和外出务工孩子无人监管的双重压力下,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大多数家长不得不转向教育资源相对较好的民办学校。另一方面,公办学校招生不理想,导致某些区域内教师人数的富余,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权益得不到保障导致了教师的流失,有些紧缺学科教师人数不足,结构性缺编现象越来越严重,教育资源的差异更加明显。在这样的形势下,为了让大多数人都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探索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势在必行。近几年来,肥东县通过结对帮扶、定期支教、片区内部交流等方式在教师交流方面做出了不少大胆的尝试,由于政策的宏观性以及执行主体素质的不同、县域内经济文化的差异、教师生活环境不适应等原因,区域内有效合理的教师交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本课题将通过对肥东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现状的调研,找出肥东县在义务阶段教师交流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肥东具体的县情,对肥东县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对策及建议,实现肥东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有效交流。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以肥东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和访谈,把握肥东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的基本现状和影响教师合理有效交流的问题,并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出发点,结合具体的县情,提出一定的对策和建议,期望加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补充与配置,破解择校难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研究意义  当前学校间存在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师资为主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差异。教师交流作为教育资源再分配的一种补充形式,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师资的合理配置,提升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为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最终实现奠定了队伍基础。
从校长、教师个人角度而言,有利于校际间相互交流、学习经验,打破原本的校本管理及传统教研格局,消除职业倦怠,激发工作热情,促进校长的管理水平和教师专业化提升。从学校角度而言,有利于缓解农村学校教师流入困难、数量不足、结构不均等困境。而城市学校也借机变存量盘活为增量提升。从政策执行角度而言,有利于县域教育行政部门跟进配套措施,将国家层面教师交流政策具体化和属地化,科学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通过阅读和整理国内外有关教师交流的相关文献,分析当前教师交流的研究现状,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教师交流的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
编制调查问卷,对肥东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编写访谈提纲,并对教育行政人员、校长以及教师进行访谈调查,与问卷调查相印证。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和梳理访谈内容发现,教育主管人员、学校领导层和教师这些利益主体存在对政策目标认识不清的问题,教师个人存在交流动因不足,交流后在生活、工作上压力大,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师交流中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不完善,利益主体存在博弈等情况。
通过分析肥东县在义务教师交流政策文本和实施中的问题,并归纳原因。结合肥东具体县情,借鉴前人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方面的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肥东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
文献法。通过在中国知网等搜索学术期刊和硕博士论文,查阅图书馆、电子图书馆等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总结和梳理了关于教育均衡和教师交流的概念内涵,国内外学者们目前在此领域的前沿成果,形成文献综述部分,为本研究打好一定的理论基础。
访谈法。编制访谈提纲,通过对肥东县不同学科结构教师、校长和教育局主管人员进行访谈,期望获得不同利益主体对教师交流的意见和建议。
问卷调查法。本研究调查对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参与调查问卷的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教师,第二部分为义务教育阶段已参加过教师交流的教师。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本研究采取抽样调查法,包括不同地区、不同职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学科结构的教师。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教师流动障碍的理论研究  吴松元(2008)指出了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的障碍,宏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城乡的二元结构导致其在社会福利分配和教育资源分配方面的不均衡,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吴松元和陈阳(2008)指出教师资源的城乡流动障碍从根本上来说是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的。李星云(2011)则认为城乡教师在收益上的不均衡以及社会经济的二元化,民办学校的发展和城镇中小学的扩张是导致教师在城乡之间难以流动的原因。田汉族(2014)指出:“教师交流存在交流的面不广,各区县不平衡,教师参与交流内在动力不足,交流政策在指导、激励、评价等方面的缺失导致交流效果不理想。”
教师流动成因的理论分析  关于教师流动的内在动机,学者们也给出了相关解释。谢文鸿和韩思春(2004)认为教育市场的细化是导致教师流动的外部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师作为一种人才资源其面临着更广阔的市场,只要你具备优秀的教学水平,部分学校将通过提供更高的薪资水平、福利待遇以及更好的发展机会来吸引你。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资源的流动。袁文娟(2009)从四个方面归纳总结了教师流动的原因:一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更发达的地区往往能够给教师提供更优秀的条件,这样导致教师往这些地区转移;二是人事、户籍制度健全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合理、有序流动;三是教师流动与个体价值观有关;四是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有效保障,也促进了优秀教师向城镇转移。
◆相关概念界定
教育均衡  经济学领域的均衡指的是特定的经济单位或变量在各种力量的相互制约下达到相对静止并保持不变的状态。这个均衡的概念是从物理学中借鉴出来的。这种均衡主要是由于特定的物体受到多方力量的制约最终达到一种平衡。广义的教育学领域的均衡指的是经济发展的不同地区应保持教育资源上的均衡,要有步骤的缩小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提升整体的教育水平。而狭义的教育均衡则指的是义务教育均衡,在同一个区域内各个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师资源配置、经费投入、教育质量等都应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而且应该与我国的义务教育普适性和基础性的原则相适应,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的义务教育。教育公平是教育均衡的保障,因此,我国的相关政府部门和学校教育机构都应该尽自己的职责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国家应从立法的角度出发,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证平等的教育是有法可依的,其次应该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来监督教育机构的行为,以确保义务教育的公平。
教师交流  关于教师交流的解释有很多,有学者从教师流动的角度来解释教师交流。流动始于物理学用语,指外力作用下液体或固体的流动。按照调控的主体可划分为市场流动和计划流动。市场流动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自发地进行流动,包括教师职业的进入与退出,以及非行政干预的情况下由一所学校转入另一所学校。计划流动是一种政策性的流动,基于教育均衡的原则而被迫选择的流动。有的学者也将市场流动和计划流动归纳成为自由流动和制度流动。
有的学者从岗位的角度来阐述,如交流轮岗,强调行政指令,重视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绩效。有学者提出交流是一个相互沟通的过程,教师的交流不仅包含信息的相互沟通和互换,更强调教师个体从内心真正认同参与。
本文所研究的“教师交流”,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中小学,为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由教育行政部门推动的人事制度安排,不包括教师的自然流动。我国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以县管理为主,因而教师资源的流动大致也可以分为县域间的流动和县域内的流动。而本文研究的样本主要是教师资源在县域内的流动,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某一个地区的学校任教一段时间后,向不同地区的学校流动的过程和结果。
(本组稿件由苏锐整理)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