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成长的小鸟 做有温度有故事的班主任 陪伴是最倾情的教育 用爱心呵护 伴学生成长
07版:课堂内外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62期  总第233期  2018年01月31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62期  下一期
用爱心呵护 伴学生成长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蒙城县三小联盟仁和路第二小学分校 江长 日期:2018-01-30 14:35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健康成长。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呢?
一、真诚对待学生,给他们无私的爱
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人们常把师爱比喻为母爱。它意味着教师不能以狭隘的个人私情或好恶去对待学生,也不能是专门针对少数学生的爱。当然,这种爱包括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
天气渐热,有学生反映,他们那一片有脚臭味。上课时走到那里,我有意识地闻了闻,确实那样。于是,我告诉全班学生要讲究卫生,常洗澡换衣、常换鞋。但第二天,就有学生反映说是彭同学。了解情况后,我非常惊讶,因为彭同学的妈妈联系不上,他没有鞋换,只能穿这一双鞋。我想给他一双又怕伤他自尊心,于是我说,中午可以晒晒。第二天,他就这样做了,过后他还特意给我道谢。听后,我鼻子有点酸酸的。不过,至少,他懂得了教师的爱。
二、用真诚开启心灵,与学生心灵相融
教育工作的实践证明:每个学生在思想、观点、情感等方面都有一个独特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心扉总是对大多数人关闭,只对少数挚友开放。而教师要实施教育,恰恰需要了解、熟悉学生的这个精神世界,走进学生心灵之门。
班里张同学家在一个小集镇上,母亲在集上卖服装,把他放在城里亲戚家,没时间过问他的学习情况。这学生本来学习成绩很好,可由于贪玩,他经常请假,不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下降很快。之后我和他家长谈话,才知道对于孩子请假的事他们是有时知道,有时不知道。不过张同学的家长表示,以后一定会加强督促。经过谈话,张同学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通过和学生接触,我充分认识到“爱心”在师生关系中起关键作用。
三、多表扬、鼓励,帮学生树立自信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多一些表扬,少一点批评,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李同学是个非常爱动的学生,各任课教师都很头疼。但他非常聪明,长得也机灵。在一次中心校举行的公开课中,他表现非常积极,回答问题也很准确,我当时就表扬了他。下课后,他还激动地对我说:“老师,我每次都举手,你就找我一次,其他的问题我也会”。我又表扬了他:“在这么多老师听课的情况下,老师都非常紧张,但你一点也不怕,你真棒”。他高兴极了。我说,若平时你也能这样,那该多好呀。后来的几天,他果然听课很认真。
所以对学生的优点,要及时鼓励,让他知道自己原来也很棒,而树立了自信。
四、强化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
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而这个过程,是需要长期熏陶的。
重视在课堂内的常规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长期以来,我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他们学习习惯的培养。先是训练学生正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提醒他们注意习惯的培养。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养成,课堂秩序明显好转。
建立学生轮流值日制,培养自育能力。为全面培养学生自育能力和竞争意识,我采取了全班学生轮流值日,学生表现十分积极,总是盼着当值那天。值日生要负责当天学习、清洁、纪律、收发作业等班级工作,以此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值日生要去管理他人,首先就得以身作则。实践证明:学生在值日中不仅自己严格地遵守纪律,而且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责任感。
为规范学生行为,我制定了班上一日常规。要求学生要按要求上学、放学,要讲文明有礼貌。并针对中低年级学生特点让他们体会劳动艰辛,体贴父母辛劳。
五、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作用。因此,班内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现象进行议论、评价。班里还开展“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班会,会上对小事该不该管进行辩论,列举身边发生的小事造成的危害,最后得出结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六、真诚对待家长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作为班主任,我深深懂得与家长打交道不是件易事,要真正让家长信任你,只要用一颗真诚的心,架设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一定会取得家长的信任。让我们一起用心去爱学生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