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
08版:春蚕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73期  总第234期  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73期  下一期
春蚕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18-10-30 16:00

秋日絮语
□怀宁县振宁学校    郑    丹
棉花
秋天的田野,五彩斑斓。金黄的稻子低头盘算着离别的日子,连绵成一田的伤感。墨绿的青草没心没肺地分割着层层的梯田,给他们镶上绿色的腰带。阳光在稻叶、青草上嬉笑,随着风儿跳过来跳过去。棉花站在高高的棉枝上咧嘴大笑,吐出一团一团的云朵,像母亲蓬松的白发。白发的母亲站在棉田中央,右手拿着剪刀,左手握住棉桃,“咔嚓”一声,似乎是棉桃的惊叫,棉桃离开枝干,母亲随手一扔,投篮高手一般将棉桃丢进篮子里。一阵风来,吹乱了母亲的白发,和棉花一起像溅落的浪花。
有时,棉花开得很少,散在棉田里像眼睛。母亲捏住棉桃,从棉桃的嘴里抽出雪白的棉花,绵绵不绝,就像生活的魔术师。母亲一边抽棉花,一边和我叙说着琐事,那些零碎像丝丝缕缕的棉绒从母亲的嘴里抽出来,被阳光镶上了金边,飘进了我的心里。独居的母亲最高兴我能在周末回家听她说话,即使我在棉田里站成一棵棉树。秋日的阳光像金色的绒毛轻柔地洒下来,笼在母亲的身上,熔成秋天里的金像。
如今,母亲走了,母亲种的棉花做成的被子盖在我的身上,让我在白云的襁褓里做了一个个美梦。
板栗
我和母亲扛着竹竿、背着袋子上山打板栗,女儿走在前面。秋风飒飒,松涛阵阵,林间铺满了金针,踩上去,软绵绵的。女儿欢快地跑着,像极了林间的小兔,惊吓了一只躲藏的野鸡,扑棱棱地飞出来,绚丽的翅膀一闪就消失了。
板栗林矗立在路的尽头,深绿的枝叶密密匝匝,阳光在枝叶上流动,一个个板栗像雏形的刺猬蜷缩在枝叶间。母亲仰起头,眯起眼,伸出竹竿朝一团刺儿捅去。“噗嗤”,绿色的小球掉下来。女儿惊呼一声,赶忙去捡。“哎呦”,胖胖的小手缩回来。“咚”,树上的板栗掉下来,砸在女儿的头上,双手又抱住了头。小嘴咧成开裂的板栗,却笑起来。
母亲捡起蹦出来的栗子,递给女儿,慈爱的眼神包裹着女儿。“原来,板栗刺是保护板栗宝宝的”,女儿拿着光滑的板栗恍然大悟。我把打下来的板栗拢成一堆。板栗们挨挨挤挤,各自的刺儿参差进彼此的壳。
夕阳西下,倦归的鸟儿翅膀上驮着晚霞飞回林中。母亲背着板栗走在前面,女儿蹦跳在中间,我扛着竹竿走在后面。晚风拂动母亲的白发,根根抖动。霞光映着女儿小小的头颅。
如今,母亲走了,女儿也去远方求学了,我也长成了一颗板栗,满身是刺的外表下,是一颗牵挂女儿的光滑的心。
丹桂
教室前,一棵棵的桂花树就像一朵朵镶着金边的蓬松的绿云,不断地氤氲着香气;或者,像初长成的绿姝,长袖一挥,无数个隐形的精灵便翩然起舞,聚拢来,散开去。一群刚进初中的孩子聚靠在栏杆上,对着桂树指指点点、叽叽喳喳,笑容像桂花一样金黄。
修长的枝头,叠生着几片绿色的枝叶,如同张开的手掌,又似撑开的绿伞。伞下,是无数金黄的花朵,似点点繁星,若串串金铃。重重叠叠,挨挨挤挤。有的害羞地躲到绿叶后面,紧闭双眸;有的大胆地探出头来,张开笑脸,都在暗暗地使劲,看谁散发的香气最浓最远。一阵风来,花枝颤动,花香袭人,分不清谁是谁的香了。于是,满树流金,满树喧嚷,满树芬芳。
我望着这群孩子,有的凝神细思,有的极目远眺,有的拍着栏杆。那闪烁的眼眸里是无尽的憧憬。我能用三年的时光让他们开花吗?我愿自己生出片片绿叶,呵护着他们。让他们香气远播,连灵魂也沾上香气。
花开花落,那群孩子们踩着金色的花瓣巧笑着离开,去追逐香甜的梦。我站成一棵树,不断在秋天遥望,在秋天迎接。
秋天里,记忆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补  丁
□定远县职工子弟小学    余元杰
也许,你并不知道补丁
锅碗瓢盆都有过补丁的记忆
 
真正意义上的补丁
是裁剪衣服的边角料,以及
收集的碎布头,母亲的补丁
大多与剪刀针线在一起
用补丁,要选择大小和颜色
不能浪费不至于太扎眼
油灯下,补过衣服鞋子袜子
补过盛粮食的布袋,甚至
布鞋的千层底也曾借用过补丁
 
一根扁担往往也会有几块补丁
扁担下的肩头或膝盖前的补丁
懂得生活的分量,前行的艰辛
一针一线,缝补衣服也缝补岁月

补丁并不规则,如同岁月的伤口
补丁,补过疼痛与苦难
也补过风雨中的温暖
拼接过书包也拼接节俭与智慧
穿着补丁的衣服,有母亲的温度
至少走在路上,别人
不会说你是一个孤儿

 

 


舌尖上的乡愁
□六安市解放路第二小学    时培余
我家有个菜园子,菜畦间种着各色菜蔬,塘边栽种果树,有梨树、李子树、桃树、杏子树、柿子树、桑树。夏秋两个季节最是快活,可以吃到多样的美味。
今日单表一表梨子。
天下的花中,要说白,当数梨花。春风荡漾,梨树花开,千朵万朵,压枝欲低,白清如雪,玉骨冰肌,素洁淡雅,靓艳含香,风姿绰约,真有“占断天下白,压尽人间花”的气势。那时家家户户塘边种着梨树,春来花开绵亘相连,美不胜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描写雪后美景的诗句,倘若描写梨花盛开的美景,用“忽如一夜北风来,塘边飞来香雪海”来描绘最好了。
我家塘边梨树大抵可以分为四种:黄梨、麻梨、磙子梨、苹果梨。黄梨,因其果皮呈黄色而得名;麻梨,因其果皮上有小麻点而得名;磙子梨不像其他的梨一头大靠近果蒂处小,磙子梨像极了打稻谷的石磙,两头一般大,标致得很;苹果梨酸中带甜,很像苹果的味道。
梨子品种不同,成熟的时间也有差别。夏秋之间,梨子陆续成熟。麻梨最先可以吃,麻点愈明显的梨子,其味道愈好。黄梨的皮薄肉白,既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着吃。煮熟了吃更甜一些,因为儿时每每吃煮黄梨手指都会黏乎乎的,很像麦芽糖饼的黏。午后或是晚间,没有吃食,就煮梨。一口气三四个梨子下肚,五脏庙便寂静下来。冰糖炖黄梨还可以治感冒、咳嗽。我咳嗽久了,祖母就用此法,一连吃上几天便能奏效,很是过瘾。
最喜的是苹果梨,单是听这名字就是极好的。盛夏午后,塘边石板(石板是长约一丈的青条石,一头搭在塘边,一头由两根木桩固定,伸向水塘里,可是洗菜捣衣的好地方。)上一边冲凉,一边寻找颜色泛黄的苹果梨。吃梨要选品相周正的,家乡还有句挑选瓜果的顺口溜“歪瓜瘪枣周正梨”。发现目标后,低处的一伸手即可够到;倘若在树梢,就用小鱼叉一戳。也不立马就吃,力求味道甘美,往往放在水里泡一会,退了热气再吃。一口咬下去,脆甜爽口,满口生津。
靠近石板的那棵梨树,不知是不是因为上面攀着金银花的缘故,梨子最是香甜。答案再也无从找寻,金银花尚在,梨树已经老朽亡故了。那些和梨树一起老去的光阴啊,深掩在日渐荒芜的老园子泥土里。
磙子梨又名秋半斤,秋后方成熟,因其个头大而深得大人们的喜爱。成年后才知晓梨的品种远不止家乡的几种,河北的鸭梨,安徽的砀山梨,新疆的库尔勒梨……但总感觉吾乡的梨味道最美。

 


又到蘑菇采摘时
□六安市金安区横塘岗初级中学    王宜茂
秋风裹着秋雨,“噼里啪啦”地砸在窗户玻璃上,雨声时疏时密,就像大自然奏响了一曲交响乐。下半夜,雨骤然停了,乐曲划上了休止符。忽然,深邃漆黑的夜空传来了大雁“嘎嘎”的叫声,显得响亮而悠远,划破了寂静的夜空。大雁马不停蹄地赶路,飞向南方去过冬了。
听到雁声,我心中一阵惊喜。因为小时候,妈妈告许我,大雁南飞,路过我们这儿,抛下粪便,便会生长出许多“雁来菇”(蘑菇)。我梦寐以求的采蘑菇季节终于来了。
早晨,开门一看,天空阴沉沉的。门前的水杉树叶落了一地,给地面铺上了一层黄色的地毯。气温并不低,大地湿漉漉的,地面凹凼里存有积水。不久,太阳穿过云层,露出了快活的笑脸。十月小阳春,不错的。阳光还是那么暖洋洋的,照在湿润松软的土地上。那土壤踏上去潮湿而不粘泥,空气里充满着秋天特有的泥土芳香。
雨后的小山村,有一种说不出的清爽。近处的村庄享受着秋阳的朗照,远处的青山起伏绵延,明晰了许多,就像一幅水墨画。树叶被洗得发亮,山上的松树显得更加青翠,草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天空显得更加深邃湛蓝。我想:这种温度最适宜蘑菇菌种孕育生长了。
星期天的早晨,我决定回老家山上找蘑菇。一是想沿着童年的足迹放松心情,寻找几份快乐,二是顺便回家看望年迈的父母。
我穿上胶鞋,和妻子一起,拎着竹篮,带上一根竹棍和一把柴刀,向我童年时最爱的大山进军了。
几天阴雨几天晴,山变得朗润起来了,“娟然如拭”。走在山林间,清风扑面而来,带来了山上特有的清香味。抬头仰望,天空如宝石一般幽静深蓝,丝丝缕缕的白云变幻着自己的身姿,在蓝天上飘逸而过。我们踏在铺满松针和落叶的软绵绵的泥土上,洗耳聆听不知名的鸟啼声。我的心显得无比轻松,身心陶醉在这久违了的幽静青山中。
我和妻子分散开来,用竹棍搜寻着草地、落叶,心里充满了希望。这些大自然的“精灵”,顽皮地和我们捉起迷藏来。我在布满草皮和落叶的地面上搜寻着,仿佛地雷兵“探雷”似的,轻轻的,慢慢的,怕惊扰了这“小精灵”的酣梦。我在有些发黄的草丛中,铺着一层落叶的树林下,寻找着。忽然间,那被草皮半遮半掩着,一个褐色蘑菇的身影出现在我的视线中。我蹲下身体,小心翼翼地用手扒开草叶,那蘑菇探出头来,好似一个胖乎乎的小娃娃,酒盅口大小。我沉住气,控制着自己惊喜的情绪,担心一伸手就会碰烂它。我小心地将手顺着蘑菇柄,一直探摸到它的胖乎乎的根部,用手一拧,那蘑菇根部带着一点泥土,连根拔起。它很健康,你看,它那圆形灰褐色的蘑菇盘,里面隐藏着锯齿状的身体,简直就像一个快乐的音符。自此,我不断地寻找,不断地发现,就像在做一场“寻宝”游戏,收获颇丰。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山里,只有我和妻子两个人,显得十分寂静。山里不时地传来我们用刀砍着荆棘的声音,和身体与树叶摩擦发出的声音。虽然时隔太久,但我对这山太熟悉了,小时候,我与小伙伴们一起上山捡蘑菇的场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那是四十多年前的大集体时代,我才十几岁。秋后的山林,柴禾砍了,木柴砍回去烧锅作燃料用,就连松树枝丫也砍下了,山上显得十分开朗透明,毫无遮拦。雨后的秋日,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上山捡蘑菇。那时山上只要有草皮,松针覆盖,就可能有蘑菇。我们专门找有草皮的地方。坟沟里的草皮最厚,有一次,我从那里发现了一大群蘑菇,有小碗口大的,有酒盅口大的,有纽扣大的……我一声呼喊,小伙伴们一哄而上,一会儿,人人拣了一大串。那时,我们用荒草串着蘑菇,看谁捡的串数最多。不多久,我们拎着一嘟噜一嘟噜蘑菇,各自回家了。
回到家里,母亲可高兴了,洗净蘑菇,用青菜一起炒制。一锅青菜,加上几个蘑菇,即使没有多少猪油,整锅青菜也都鲜滋滋的,香喷喷的。就像在锅里加上了老母鸡汤一样,一家人乐呵呵地吃得津津有味。
采蘑菇,采的是人生的悠然恬淡;食蘑菇,食的是生活的返璞归真!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