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爱明:扎根乡村 享受教育
09版:校长之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05期  总第234期  2020年11月11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05期  下一期
宋爱明:扎根乡村 享受教育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0-11-12 15:20

 校长之道

编前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名校(园)长在我省教育系统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精英群体,探索其成长之路,解读其治校方略,对启迪新时代校长的教育思考会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报为此开辟全省名校(园)长人物专访系列报道,聆听他们的教育理念,感受他们的教育智慧。
 
 
宋爱明:扎根乡村 享受教育
□韩如意  吴  林
校长简介  宋爱明,寿县众兴镇新店小学(以下简称新店小学)校长。1993年加入教育事业,先后被评为众兴镇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市控制学生流失工作先进个人、“淮南市教育系统第三届杰出(优秀)青年岗位能手”,2019年被评为安徽省农村小学数学学科首席教师、全县优秀教育工作者,2020年7月经过层层选拔参加 “第11期长三角中小学名校长高级研修班”学习。
 
“作为教育人,我们应当立好教育的德、干好育人的活、做好暖心的事、筑好教育的魂。”
1993年,初为人师的宋爱明,带着满腔的热情,投身于新店小学教学工作。2013年,他担任新店小学校长。自任校长以来,他以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勤勉的工作态度,真诚明快的管理风格,带领二十多名同事,把一个农村小学发展为拥有近614名学生,教学楼、学生餐厅、“八室一家”、综合楼等软硬件设施配套齐全的先进学校。“教育可以没有我,而我决不能没有教育。”宋爱明如是说。对于教师这个职业,他近乎“痴迷”。他曾有多次机会可以到条件更好的城市、待遇更优渥的岗位工作,“想来想去,还是觉得离不开学校,离不开老师和学生。”从“一支粉笔、三尺讲台”诲人不倦的师者,到在教育的“星辰大海”中沉思的一校之长,他不断思考、感悟,不断探索、创新,把关注点投向学校中最重要的人——教师和学生,不仅让学校历久弥新,更让爱意充满校园。
 
办起“家长学校”
为什么如此重视家庭教育,并能准确找到学校发展的症结所在?这也和宋爱明多年来扎根农村学校的经历有关。在长期的农村教育研究和实践中,他清晰地看到了一些农村家庭教育观念、社会环境对儿童成长的不利影响,也逐渐孕育形成了他“家校共育”的乡村学校治理理念,成就了他改变落后农村学校的法宝。“这么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家长的力量,就是为了引导农村家长多和老师交流,多学习怎样支持孩子学习成长,将家校合力拧成一股绳。”他认为,“把学校教育和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家校社共育,既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乡村教育的基石。”
2003年,学校建设了家长学校,建立健全家校联动工作机制。学校结合自身情况,编制家长学校教材,每月进行一次全校的家长培训;要求各班班主任经常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主动打电话与他们进行沟通,把反馈学生在校情况作为班主任经常性工作内容等,通过多样的方式,尽可能取得家长的支持,为学生们的全面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空间。
2007年,一位同学当时有一些厌学情绪,一进校门就开始哭,奶奶见状对他又打又骂。详细了解之后,发现学生的父母都不在身边,自小与爷爷奶奶一起长大。宋爱明得知此事后,趁没课时,便骑车来到学生的家里,和奶奶沟通,并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他对学生说:“孩子,别怕,爸爸不在身边,我就是你的爸爸。”学生听到此处,眼睛里充满了光亮。回到学校后,宋爱明和时任语文教师深度沟通,“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用爱去感化他们。”后来,学生回到了学校,宋爱明发现这名学生特别喜欢劳动,他便任命该同学为劳动委员,从此之后,该同学变得特别积极。“做教育,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有爱心。”正是因为宋爱明校长对学生们的这种满腔热情,促进了家校共建工作的和谐发展,也赢得了家长们的信赖和支持。
 
形成管理“法宝”
宋爱明校长1993年开始从教,历练颇久,走上校长岗位前是数学学科骨干,教学业务娴熟。校长的岗位事务繁多,许多校长觉得为不影响抓全面工作,教学业务这一块只做宏观要求就行了,具体事宜可以交给教务和教研方面的人员去做。但宋校长认为,“教学业务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教育工作大多落实在教学这个环节,舍此,其他工作又有多少意义?”
为扎实抓好教育教学这一中心工作,他带头参加校本研修活动, 2012年秋学期,学校配备了“班班通”资源,因不会操作,大部分教师都懒得使用。为发挥资源作用,宋爱明亲自带头示范,通过他的几堂公开课,使得教师们真正领教了现代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的强大功能,在他的影响下,现在就连班会课,教师们也都纷纷利用“班班通”开展教学了。
自2009年秋学期国家实行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来,学校先后分配了6名特岗教师。这一部分教师初出茅庐,年轻有为,但经验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成立了特岗教师帮扶工作小组,宋爱明和业务副校长亲自任组长,经常和他们谈心交流,在生活上予以关心,在学习上予以指导,在教学上予以引领,在思想上促其进步。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学期的不断磨砺,特岗教师们的业务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
2012年秋学期,县教育局举办全县小学音乐学科优质课大赛,学校的特岗教师程琳琳代表众兴学区参加比赛,一举荣获二等奖;2013年春学期,众兴学区举行小学语数学科优质课比赛,学校特岗教师程琳琳、余芳芳、湛长玲三位教师分别夺得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的骄人成绩。近几年学校多名教师被评为县级和市级学科带头人和教坛新星。宋爱明讲道,“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既要把自己当领导,又不能把自己当领导。踏踏实实做工作,为全校师生服务。”
 
倾心打造校园
怎样缩小乡村小规模学校与城区学校的差距,让学校从“小而弱”走向“小而优”?这是宋爱明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他定了个小目标:10年内增址扩建。他首先做的是改善办学条件,重构校园文化。10年间,这片土地已经容纳了12个教学班近640名师生在一起学习、生活。这么一块土地,却拥有那么多的建筑设施,且显得错落有致,整洁有序,不知内情的人很难想象得到其实这些都是宋爱明精心设计的结果。用宋爱明的话讲:学校里的每一块砖,每一株草,都经过自己精心的布置。学生营养餐食堂,从选址到建设,从内设配置到管理使用,宋校长和同事们不知熬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洒下多少勤劳的汗水。2015年代表全县接受了国务院营养餐专项督查,得到了督查组的一致好评,带量食谱、视频厨房、食品链条式管理等一些好的做法在全县乃至全国推广。
办好一个学校,必须要有一个好校长。为了全面提升自身素养,宋爱明校长先后多次到寿县、六安参加校长业务培训。通过外出考察观摩学习,使他深刻领悟到不断提炼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品位,打造精品文化才是办好一所人民满意学校的精髓。在他的率领下,学校制订了“年年有行动,三年见成效,五年显特色”总体规划,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环境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三新一亮”工程,逐期净化、绿化、硬化、美化校园环境;建好用好文化长廊、校园广播站、留守儿童之家等教育宣传阵地;注重师德修炼和学生养成教育,定期评比“师德标兵”和“学生校园之星”;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努力打造书香校园;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同时以“十一”“六一”等重大节日为契机,举办大型文艺汇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特别是在2017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国检工作中宋爱明从资料建设、“八室一家”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到均衡教育维修工程的实施每一项工作都亲自参加,带领班子成员、授课教师一起加班加点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2019年秋季学期,在寿县众兴镇学区管理中心的精心筹办下,“众兴镇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在新店小学开展,此次活动,多名重量级嘉宾参与,为新店小学再添精彩。学校的每一项建设工作,宋校长既是规划者,又是参与者。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他呕心沥血,绞尽了脑汁。正是因为宋爱明校长这种无私奉献的博大情怀,才使得今天的校园洋溢着和谐、健康、文明、向上的正气和风采。
 
办充满乡情的教育
中国梦的起点在哪里?在孩提。虽然现在中国梦放飞的范围愈加辽阔,但对故乡的熟识和挚爱,仍是梦想的根系滋养。爱家乡和爱祖国必定是不可分割的情怀。一个人对故土和乡亲的爱需要从小培养教育。“要用种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告诉大家,特别是我们的学生,家乡有多美,多么值得怀念、珍惜、爱护、发展。”新店小学通过劳动教育,带领学生走进田间地头,以田园美育为特色,让同学们感受劳动的不易,从小培养节约粮食的意识,并在田间地头感受浓浓的乡情。
和很多城区学校校长相比,宋爱明要做的事很杂。“我是全校师生、家长的服务员,整理图书、收拾学校体育器材、打扫卫生间等琐事我也经常干。我喜欢每个学生,每个学生也和我亲如家人。因为学校小,学生在学校很容易找到我。对学校有什么建议,学生可以直接跟我说。家里有什么喜事,学生也经常主动告诉我。遇到学习上的问题,学生也喜欢缠着我打破砂锅问到底。”
每天早上,他在校门口用微笑迎接每位学生;每天中午,他和同学们一起吃午餐,听同学们对饭菜的评价,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吃饱吃好;放学时他总是放心不下,每天放学时段,他都会亲自带领值日教师站到路边,维持秩序,引导疏散。他常常对教师说,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才是对他们最切实的爱。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好校长的力量出自于对教育的引领,出自于对工作的强烈责任感,出自于对教师工作热情的感召。宋爱明校长在会上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们都永远记在心里:工作要严,因为这是我们的事业,安身立命之本;人际要亲,因为这是我们的生活,需要体验幸福。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有着深深的乡情,我的梦想是希望乡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希望每一所乡村小规模学校都能实现“小而美、小而优”。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