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跳绳特色学校 绽放丽景师生风采 行走着的诗教课程
10版:教育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05期  总第234期  2020年11月11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05期  下一期
行走着的诗教课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0-11-12 15:23

 校长论坛

行走着的诗教课程
——铜陵市建安小学诗词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个人简介    佘承智,铜陵市建安小学副校长,安徽省教坛新星,铜陵市首批名师指导团成员,参加过安徽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心理成长等教材编写,多年来从事国培导师指导,主持过多项省级课题研究。主持课题《构建以尊重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获安徽省第九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撰写有几百万字的教育随笔。2017年论文《诗书相谐,多元发展》获安徽省论文评比一等奖。有数篇文章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
□胡玮玥  佘承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命脉和民族的瑰宝,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的落地不能成为一种形式。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结合实际,选择一个小的切入点,用其作支点,积极挖掘其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撬动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的推进落实。结合铜陵市建安小学的人文教育基础,我们选择以诗词特色教育作为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支点,挖掘诗词教育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能力多元发展。
我们将学校的诗词教育称为“行走着的诗教课程”,提出一周一诗,日有所诵,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基本原则,推进古诗词特色教育,着重在对其教育目标、课程、策略、运用等方面的“重构”,力求在有效“推进”与“运用”中,润物无声,以“诗”化人,让诗词融入生活,让诗词点亮生命。
一、德能兼育:重构诗词教育的目标
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从诗词中汲取精神的营养,并与时代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核心价值观。诗词除审美与鉴赏外,还有很多的综合能力可开发。因此,积极挖掘古诗词的教育功能,立德育人,培养学生的多元综合能力,是诗词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
二、整合素材:重构教材中的古诗资源
诗词教育,首先要对教材中的古诗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让每周的一首古诗的诵读与欣赏,呈现一诗带多诗的常态形式,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对诗教课程进行重构。我们倡导以20分钟为单位的有效教学时间。这样既可以将一节课的40分钟,分成两个课时段进行教学;也可以结合晨诵与午休,分成两个10分钟,或更短的5分钟进行推进。
三、开发校本:重构诗词课程体系
课程必须以教材为依托。诗教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必须以量化促质化。为此,我们编写开发了《诗韵建安》《诗词与君子》两套校本教材。《诗韵建安》以诵读为主,促进量化积累,选诗贴近经典、贴近生活、贴近童趣、贴近建安风骨,渗透积极的文学观。《诗词与君子》重思政教育,从诗词中去品读君子文化,并与时代融合,在学典、知典、用典中,渗透君子人格的教育。
两册教材编排体系的共性是以生为本,以学为上,德能兼育。《诗韵建安》的最大亮点是“读诗活动”与“读诗手记”板块。读诗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自我体验。真正做到“悟”诗情,“明”诗理,“得”诗味,“习”诗法。“读诗手记”,设立书法与绘画固定栏目,学后抄一抄,画一画,诗书画整合,提升诗词学习的境界。《诗词与君子》最大的亮点是“诗绘写体验”与“诗词君子”板块。诗绘写就是通过画一画、写一写、做一做达成学诗目标;诗词君子,是从诗词中,选择一个君子文化教育的点。用通俗的语言阐述其教育意义,升华君子的思想,引导君子的体验。这也是经典关照现实的部分。
四、建构模式:重构诗教新模式
1.开发诗教微课。古诗教学有不少传统的模式,在我的理解,无非四个方面“重积累,重顿悟,重朗读,重运用”。诗教课堂,无非就是要处理好“教与学”“学与用”的关系。
我们把古诗课堂,分成“导、读、入、悟、迁、用、说、结”八个组块。组块教学,目标清晰,任务明确,落实到位。简单说,就是学一首诗,带多首诗;会一种意境,解一种心情;习一个写法,知一个诗人。
2.研究诗教策略。模式是形式化的,流于形式,易于操作。但每个环节的教学都不简单。这需要教师的智慧,需要教师的善教。
课堂教学,当以生为本,以学为上。教学中要遵循四个原则。即,引学生学、帮学生学、教学生学、学生合学。
引学生学——教师幕后设计活动,引导学生独立面对文本,阅读与赏析。教师活动设计有针对性,学习效果就明显。
帮学生学——教师是学生阅读的桥梁,可以是导师,可以是导游。学生借助教师的欣赏水平,去感知作品。教师或给学生一个方向,一个方法。
教学生学——学生面对文本时,不再是孤立的,教师是教练,在学生遇到阻塞时,在思维无法打开时,教师适度地点拨、指导、讲解,以求学生“顿悟”,并忽然开朗。
学生合学——合学是师生一起学。教师把自己当学生,由初始起,像学生一样质疑、领悟、运用。如诗之吟诵、习作体验等。
五、多元推进:重构诗教环境
诗词教育还需要有意义的、有目的的活动推进,才能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受益。
1.开展读诗赛诗活动。没有诗韵的课堂不叫诗课,没有活动的诗课难成诗课。诗教课程要通过广泛的活动去推进,去普及。我们通过每年的赛诗会、经典诵读会、诗书画展等,推动诗教课程,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2.开展采风创作活动。积累、顿悟、运用,学诗当然要写诗。我们定期带学生去采风,走进自然中的学生,诗心诗情都会萌发。“读着诗词游中国”“与名作家一起读诗词”,把学生带到自然中,把名作家带到学生中,培养学生的诗词的感悟与写作能力。
3.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我们将模式化的诗词课堂,制作成微课。通过学校的云平台、班级的微信平台等,让学生自愿选择,通过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形成“网络”式诗词教育氛围。让诗词教育在网络时代,焕发着新的活力。这种线上的微课资源,师生共同录微课的形式,让诗词教育充满着灵动与创新。
六、诗书相谐:重构学科资源
我们特别注重诗书画一体的融合,结合诗、书、画共同的文化历史,提高审美情趣,学诗手记,要用书法抄一抄;学诗感悟,要用画笔画一画;学画体验,要有兴致浅吟低唱。很多时候,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主题教学。
在古诗校本教材中,书中的插图都是学生的书画作品。我们在低中年级分别开发了《诗绘写》与《诗创写》作业纸,让学生学习古诗更轻松;双师课堂让语文教师与美术教师同时进课堂,学古诗学书画。诗书画一体的教学模式,为诗词教育打开了一扇天窗。
七、诗走家乡:重构诗词乡土文化
读诗词走家乡,我们在诗词教育中,特别重视对家乡文化的学习。通过诗词学习,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增进对家乡历史的认识。学校开辟了“读诗词走家乡”的教育活动,通过学习一首古诗,引领学生到家乡的实地走走看看,看家乡的变化,了解家乡的风俗文化,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总之,行走着的诗词教育,从以上七个方面的重构,让学校的诗词教育形成一种良性的内循环。也让我们看到了诗教所带来的变化:诗教的发展以点带面,有力地推进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的落实;诗教的发展以课堂为载体,有力地推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创新;诗教的发展以学科为渗透,有力地推进了多学科的整合与实践;诗教的发展以生为本,有力地推进了学生学习幸福感的提升。
立足校本课程,将诗教融入学科教学中,融入生活学习中,德能兼育,寓教于乐。诗书相谐,多元发展,是学校落实传统文化,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抓手。行走着的诗词教育,让我们走得更坚定,更舒心。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