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 播下劳动教育的种子 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 浅谈小学生心理特点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06版:学科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62期  总第240期  2023年10月25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62期  下一期
浅谈小学生心理特点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3-10-24 15:42

学科一见
浅谈小学生心理特点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泗县雪枫小学  陈  玉
小学教育也是养成教育,而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可以更好地帮助小学生们正视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问题。
一、优化语文教学方式,重塑学生个性特点
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还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包括感情态度、意志品性、良好习惯和健全个性等心理品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随机应变,适时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语文学科知识及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根据教学要求单一地传授知识,而应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正确感知教材,培养小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如《景阳冈》的教学中,由于语文知识储备少,学生对古文中的一些词句的理解不够。对武松打虎的画面感模糊,在课堂上采取学生表演动作和观看视频短片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体会语文学习的魅力。
二、培养自主学习意识,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小学生处于自我意识发展阶段,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同。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做好聆听者的角色,让学生能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充分表达出来。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使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加以引导,勉励小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协作探讨。如:课堂上部分学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师就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创造一个乐观的、互帮互助的、相互依赖的环境,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化,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是学生枯燥学习中的一抹色彩,语文教材既有要求学生所掌握的基本知识,也有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及渗透。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事例,让学生在汲取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利用课文这一资源,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健康态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使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交流,鼓励同学间相互协作,从而使学生爱上语文。将学生的这种热情渗透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对每个活动小组提出具体合理的要求,让小组成员能充分了解小组活动的具体情况,教师还要及时加以引导,适当给予表扬和鼓励,逐渐塑造学生人际交往的信心。
三、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也就是告诉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传递思想,又要关注学生的反应,适时做出调整,让学生从心理上产生共鸣,在学习上有愉悦的心情和强烈的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方法要多样化,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同时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法的整合,优化教学流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的学习意志,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不仅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而且还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现代心理研究表明,当人的认识活动、情感体验处于和谐状态时,其学习效率最高,学生只有学得主动,学得快乐,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仅依靠心理健康教育课,还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可以在语文学习中找到自信,在一篇篇事例中学会做人,在与作者的对话中学会真诚,在相互帮助中学会理解。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中,凸显学生健康的个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开发智力的基础。适时地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使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能够使教育真正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