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置策略 多种形式练复述 内化语言促表达 一年级拼音教学浅谈
06版:学科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63期  总第240期  2023年11月08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63期  下一期
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置策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3-11-08 15:45

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置策略
——以“长方体的认识”为例
□泗县雪枫小学  姚红华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学方式陈旧,学生吸收困难。陈旧的方式体现在以教师讲解为主,没能充分设置情境;吸收困难体现在,学生获取能力不是在情境中悟出来的,而是在大量习题中做出来的。教师应打破原有模式,让学习在情境中进行,让情境促进学习的深入。
一、设置实物情境,让数学概念由抽象走向直观
设置实物情境其实就是还原数学本来的面貌,让学生容易理解。实物情境的设置比较简单,只要教师将相关的事物展示在学生面前就行。实物情境的设置,首先要多元,也就是教师设置的实物要多,这样才能让学生从众多的表象中,归纳出共性的东西来。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为例,教师先在桌子上展示许多常见的物体,有包装盒、保险箱、文具盒、魔方等。学生看到这些实物,对长方体自然就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有了这样的实物情境作铺垫,每个学生都积极列举他们知道的其他长方体实物。
建构实物情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更直观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因此教师在展示实物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眼前不同的长方体,找出一些共性。如告诉学生顶点的含义,然后让他们一一去数,他们就轻松地掌握了长方体有8个顶点。这样的结论,是学生融入具体的实物情境,通过大量的体验获得的,进而他们又会将形象的感知转为抽象的认知。有了实物情境,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就更容易,也更快捷。
二、设置操作情境,让数学解题由单一走向多元
解题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总是在解题中不断地感悟数学的真知,也总是在解题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能力与素养得到提升。但当前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解题能力的方式比较单一,大多是通过反复做题来实现的。一方面学生觉得枯燥,另外一方面学生能力提升又比较缓慢,他们中大多数没能弄清事物的本质,只是一味地埋头苦做。因此教师要改变这样一种乏味的教学方式,让数学课变得灵动起来,让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在课堂设置操作情境,能让学生多感官参与解题,能让解题的路径变得多元。
同样以“长方体的认识”为例,教师设置这样这道题目:我们一般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部分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六个面”。这说明学生没能建立起真正的空间观念,没能真正地理解长方体,因此教师要换一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可设置操作情境,让学生完成探究任务。教师将一系列的长方体以不同的方式放置,让学生自行观察并记录。这样的操作情境,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地理解长方体。设置操作情境能让学生解题的思路开阔,能让他们思维的方式多元。
三、设置问题情境,让数学认知由模糊走向清晰
对于小学数学学习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生活有着更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对一些表面的现象,学生的认知是模糊的,有了数学的介入就会变得明了。一方面,教师抛出的问题就像一根链条,将学生需要感知的内容都穿插在其中;另一方面,情境又让这些问题形成具有画面的整体,易于学生理解与揣摩。一般来说,教师要能做到问题情境简单,问题深刻。也就是说,情境能激发学生参与,问题能引发他们深度思考。
例如,教师给每个学生发1根长为28厘米的铁丝,让他们做一个棱长是整厘米数的长方体框架,问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可能是多少。教师设置的这个问题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因此也要在情境中解决,而不是凭空地去想象。对于问题情境,学生可以先想象,再在具体的情境中验证;也可以先在情境中体验,再将体验的过程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出来。拿到铁丝,第一类学生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根铁丝要折叠出几个长、几个宽、几个高,进一步将长、宽、高按照可能出现的方式排列出来。有了这样的猜想,学生自然地就用铁丝进行验算。第二类学生会在做完之后去思考其原理。很明显,情境成为他们反思的一种方式,成了他们修正与改善思维的手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能启发他们思维的问题,同时又要将问题建构在一定的情境中,能让他们读懂问题,读透问题。
四、设置对比情境,让数学思维由低阶走向高阶
在对比中,学生的认知才会深刻。一般来说,思维包含低阶思维与高阶思维。低阶思维包含识记能力与理解能力,高阶思维通常包含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综合能力、评价能力等。在小学数学中,教师、学生、家长多重视低阶思维,多数学生如果能记住教师讲的,一般的题目就能做出来,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但依靠低阶思维维持的认知不会长久,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遗忘。只有在高阶思维的参与下,学生才能真正地领会数学,走进数学,才能生成核心素养。而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设置对比情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高阶能力。
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对比情境,例如,首先设置有关新旧认知对比的情境。展示出一张长方形纸片,再展示一个长方体纸盒,让学生说出其中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这不仅考验学生记住新知、回忆旧知的能力,还考验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还可以设置不同学生的展示情境,就是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成果展示出来,让他们彼此欣赏,共同进步。不同学生的展示情境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也是为了教师更好地评价学生。可见,对比情境能让学生全面感知数学,能让思维多维迸发。
情境是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它将学生的思维融入其中,给他们更多生长的可能。教师是情境的设计师,为学生打造最适切的学习氛围、最合理的学习方式。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