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的收获 登悬空寺 教研随笔
08版:春蚕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68期  总第235期  2024年03月06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68期  下一期
登悬空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4-03-06 16:34

登悬空寺
□肥东县撮镇中学    乔    璐
很高兴又听到李白在写诗方面吃瘪的故事。第一次听说是因为黄鹤楼,传闻可考,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崔颢》,提到:(崔颢)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
这次吃瘪,便是因为悬空寺了。据说当年李白游历到此,看到悬空寺后惊愕万分,左思右想也想不到好的诗句来形容,于是写下“壮观”二字。所以,能与崇拜的伟大诗人同处一个心理平台,焉能不高兴得哈哈大笑呢?
但李白终究是浪漫的,写完两字又觉意犹未尽,于是在“壮”字上重重加了一点,扬长而去。这下可苦了小沙弥,不解其意,只好去问老师父:“师父师父,这位太白先生,是不是写错字啦?还是另有玄机呢?”师父也不说话,只伸出一根手指,朝徒儿的额头一点。小沙弥歪头思考片刻,高兴道:“啊!我明白了,原来太白先生的意思是,咱们这儿比壮观还要壮观一点。”师父缓缓闭目依然不语(莫须有情节)。
在当地朋友小王的带领下,我们“研学”小队从山西大同市浑源县城向东南方行驶,一路银杏在秋风中挥舞金黄的“小手”,不到30分钟,便来到北岳恒山金龙峡谷。
悬空寺位于半山腰,北倚翠屏,面向恒山。但远远望去,悬空寺仿佛只几枚火柴盒大小的木雕,歪歪斜斜地镶嵌在绝壁上,方寸与万仞强烈对比下的悬空寺,显得那么不起眼。
及至对面游客平台,秋风堪比冬风,吹得脑袋滋滋的疼,眼见好些人拿出针织帽子带上御寒。我虽然收到温馨提示加厚了衣物,但没有预见帽子问题,见附近商户有卖帽子的,也想现买一个戴戴。小王说倒也不用,在平台稍作休整,稍后到了悬空寺就没风了。我听了他的话,忍了这风,去和一群学生搭话儿。他们来自北京的一所中学,到悬空寺秋游。这时又来了两三个退休老人旅行团,少年朝气蓬勃,认真记录,老人笑容满面,拍照发圈,一时间,平台赶集似的热闹,风也变得客气起来,没那么冷了。
正面近看悬空寺,偌大一组寺庙建筑群,悬挂在悬崖峭壁上,上方是危危巨岩,下方是一条爱泛滥的河流,不过现在是枯水期,部分地方水浅石见。悬空寺就“悬”于这山水之间,无怪乎波兰国际主义者爱泼斯坦说:“悬空寺很美,是中国人民引以为豪的世界奇观之一。”绝对当得起恒山十八景中“第一胜景”称号。
有当地民谣为证:“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其中“半天高”指悬空寺距离地面约50米,近20层楼高,其实刚建成时离地面90米高,后来由于河床淤积才缩短与地面距离的;“三根马尾”则指表面上看去,整个寺庙建筑是用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撑着,碗口粗的木料和高大的建筑相比,可不就和马尾巴一样?细得叫人担心。
悬空寺建筑群红墙黄瓦,间隔绿色的飞檐,“马尾”也是红色的,整个感觉有点像皮影戏。是谁排演了这出大戏?绝壁为幕,木柱是支棍,悬空寺为皮影,太阳是光源,我们就是剧中人,可是故事演给谁看呢,对面群山还是树木河流?这样的念头不宜多想,还是接着担心吧。其实部分木柱是不受力的,而且据说,悬空寺在建成时,并没有设置任何的支撑木柱,之所以加木柱,是为了照顾游客的心理,悬空寺的受力另有玄机。我很愿意相信这个说法,这让我想起真武阁的二楼柱脚是悬空离地的,难道也是一个安慰?妙哉。
待来到悬空寺底部向上看,可以把悬崖当成高楼的一面,那么悬空寺底部就是一个个不规则的阳台,紧贴崖壁横向生长,高低错落,曲曲折折。仔细分析,原来悬空寺用的是中国“栈道”技术。《战国策·秦策》记载“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可见秦汉时期已经大规模地建造栈道了,技术娴熟。悬空寺便靠着27根当地的优质铁杉木作横梁支撑受力,紧紧嵌在绝壁之上。这就好比,一般盖房子向下打地基,而悬空寺的地基是横向打在山崖上的,真心佩服我们祖先的智慧,精巧、细致、周全。
来到悬空寺山门,果然没有风了。原来翠屏山壁崖是有弧度的,仿佛一个立着的斗笠。悬空寺便建在斗笠的最凹处,斗笠的上面有效的遮光挡雨阻石,左右两边挡住风口,而且峡谷平均日照时间只有2小时,就算山下洪水泛滥,寺庙在高处也淹不着,所以尽管悬空寺是木制结构,最怕风吹雨淋,但其优秀的选址让悬空寺“石头砸不着、洪水冲不着、大雨淋不着、狂风吹不着、太阳晒不着”,1500年依然坚固。
登上悬空寺,发现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一应俱全,和一般寺庙规制并无不同。只是,一般寺庙进深相称,而悬空寺仿佛一个力气很大的人,将方形寺庙水平横向拉扯成窄窄的平行四边形,再依照山形,整理成起伏之势。当然也可以用透视学原理来看待这个问题,随心所欲。倘若大殿面积不够,再运用“石窟”技术,向里挖山增加空间。
其中我最喜欢三教殿,因为这里同时供奉孔子、释迦牟尼、老子。“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悬空寺不仅是建筑奇观,也是一座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奇观,登临此处,只觉得万事万物皆在心胸之间。
下得悬空寺来,行走在其对面的山路上,小王补充说:“其实,悬空寺的造型是一条龙。”果然,从现在的角度看去,悬空寺南楼屋脊拱起,譬如龙身;北楼檐首高翘,一层稍长和二层稍短,宛如龙头;中间长线桥若龙颈,凌空欲飞,其整体又仿佛一艘在时间长河里游弋的龙舟。它冲破千层岩,稳稳的泊在恒山之壁等待有缘人的到来,人们从龙舟之尾登舟,沿着船舷鱼贯而入,在和谐的氛围中游走洗涤。
但是,我又想,如果把游人当做参照物,那么悬空寺岂不是一直在这茫茫人海中上下穿梭吗?渡己又渡人,这一渡,就是一千五百年,原本立体的建筑,再加上时间这条维度,悬空寺俨然是四维空间。
小王又说,他小时候农闲时,经常到悬空寺玩,那时的悬空寺破破烂烂,路也泥泞,虽有少许游客,却没有形成经济圈。回忆起我第一次来悬空寺,山脚下开满鲜花;今日前来,花枯叶败。但是,这又有什么影响呢?依然有一波波游客慕悬空寺之名而来,或者跟团,或者自驾,享受国泰民安的保障,乡村振兴的便捷,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人文景观留于眼中、心中、手机相机中,多么幸福。
风又起,一枚金黄的银杏叶落到我的肩上,力道轻柔,莫非老师父借银杏叶也点了我一下?我当然是写不出什么壮观字词诗的,惟小文以记之。
依依不舍,再看一眼太白题字,我想李白应该也是秋天来悬空寺的吧,那“壮”上一点,和手中的银杏叶多么相似……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