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的收获 登悬空寺 教研随笔
08版:春蚕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68期  总第240期  2024年03月06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68期  下一期
行路的收获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4-03-06 16:35

行路的收获
□祁门县胥岭学校    郑怀钰
约莫七个小时的车程,我们一行人风尘仆仆地来到南通观摩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一个人在单一环境里待久了,思维也会随之变得狭隘,似笼中困兽,故这五天虽为忙里偷闲挤出来的,但踏上旅程的那一刻,期待是溢于言表的。
我们在崇川区参观了多所闻名遐迩的中小学校,这些经历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烙印。听闻李吉林、李庾南两位老师虽年逾耄耋,依旧不忘初心、深耕一线的事迹,不禁叹服、钦佩;通师二附郭敏老师及其工作室的沙龙活动促进了我对“情境教育理论体系”的认知,意识到我们教师若不活在未来,就会活在过去;城中小学沈蓉校长剖析了“和·实”教育文化,旨在发展学生的和而不同、关注到学生实在的成长,做到“虚、许、徐、序、续”。
但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浓厚人文关怀的南通特殊教育中心。
大巴载着我们来到门口,映入眼帘的是大大的“勤俭”二字,“静”是我对特校的第一印象。比起到过的通师二附、城中小学,未踏入校门时就能听到一片欢声笑语,心也跟着同样鲜活、童真起来,这里倒像是一片静默的自留地。
我们跟随徐志辉校长从脚下的季直广场移步至校史馆,一抬头便看到了邓朴方先生题写的“开华人特教先河”,伴随徐校长慷慨激昂的解说,才知张謇先生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亲自规划并鬻字筹款,为盲哑儿童在苦难中开辟这一“庇护所”有多不易。
有人评价张謇为“近代史上伟大的、失败的英雄”,我认为不然,在这几天的学习中,我们有幸瞥见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跃起的几片浪花,我认为用“失败”来定义他是失之偏颇的。他身体力行地做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君子论迹不论心,南通城处处都是他在救亡图存路上洒下的心血和殷殷期盼。
在校史馆里,我们的脚步逐渐从沉重变得轻快,因为历史在悄然流过。我们看着特校从旧时代的饱经风霜慢慢走至现今的稳步行进,历久弥新。
而后我们以六人为一小组,进班听课观摩学习,指引老师亲切地带领我走进“聋七班”。十点钟的阳光将教室照拂得光泽透亮,教师和学生的肩头也被播洒上一层金辉,外头一片静好,风摇动着枝桠,叶无声飘落,不时有雀儿划过窗外,但教室内又恰恰如此安静。
好的课堂无疑是有声的、活跃的,或许在这间小小教室,有声本就已是奇迹。授课教师如此温和亲切,尤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她总如春风般和煦注视着学生,并轻轻跟读着口型,给予学生信心和鼓励。其余学生亦是很好的倾听者,会在同伴发言时认真地盯,等其落座后她们又会默契地用手势慷慨表达出赞赏和肯定。这样的课堂,我为之沉思,为之触动。
回到活动室后又听了几位优秀班主任的教育叙事,看到很多孩子在教师耐心地引导、帮助下,从怯生生、闭锁心理变得开朗活泼、乐于交流,让我真切感受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联想到以往班级里的特殊学生,如何更好地推进班级特普融合、如何促进这类特殊需要儿童拔节生长,在特校我也都找到了一些答案。还有自己在教学管理和课堂中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总会稍显急躁、缺乏耐心,所谓见贤思齐,我更要将这些所思所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朝知行合一的方向迈进。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在回程的途中,想起了一千多年前刘禹锡写下的这两句,秋日的南通之行,恰如春潮浸润心房。橙黄橘绿时,我们走出去望,捧回了思想,耕耘着期盼。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