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故事语文”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季节变化对幼儿的教育价值 建构指向文化自信的革命单元学习任务群
02版:教育家精神知与行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79期  总第242期  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79期  下一期
建构指向文化自信的革命单元学习任务群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4-10-23 10:36

建构指向文化自信的革命单元学习任务群
□和县历阳镇第四小学  孙  玲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教材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革命传统文化题材类文本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以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探讨如何建构指向文化自信的革命单元学习任务群,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整体解读与单元学习目标
(一)整体解读
教学革命文化单元,需从整体入手,使课程内容情境化,让教师有结构地教,学生有关联地学。要形成一个连贯的目标体系,共同指向“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把知识学习、方法习得和能力培养的碎片化学习转化为对关键能力的整体培育。本单元以“责任”为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四篇课文。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高尚品质,旨在让学生在一次次的任务情境中,感受先辈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单元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体会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高尚品质,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与育人价值。
二、资源整合与学习任务建构
(一)资源整合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我们需要阅读、欣赏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表现他们事迹的诗歌、小说、影视作品等,感受革命领袖、革命先烈伟大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认识生命的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对本单元的资源进行整合,包括课文、园地、习作以及相关的革命文化资料。
(二)学习任务建构
本单元的学习任务群可以设计为“我是革命文化传承人”,包括三个任务:一“品”,二“颂”,三“分享”。
品: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资料,品味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高尚品质,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理解他们的责任和担当。
颂:通过诵读、演讲、表演等形式,颂扬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或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革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分享:通过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心得体会,传播革命文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撰写读后感、心得体会或制作手抄报等,然后在班级或学校范围内进行展示和交流。
三、任务驱动与单元学习活动
(一)读英雄人物故事,了解故事梗概
故事追踪,理清脉络。教师可以借助“鱼骨图”等工具,引导学生梳理故事脉络,概括主要内容。通过理清故事的发展线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情感共鸣,走进内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特写,结合上下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创设情境、语用训练等方式,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责任和担当。
(二)资料与文本对接,体会人物内心
品内心,体会抉择之痛。教师可以通过引读、分读、对读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通过品味语言、感受情感,让学生理解主人公的抉择之痛和责任之重。
颂伟人,感悟伟大胸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侧面描写等细节,进行练写和想象。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革命伟人的伟大胸怀和崇高精神。
(三)拓展英雄人物故事,迁移学习方法
绘声绘色讲述故事。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转换角色讲述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通过讲述故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革命历史,同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实践活动,如参观革命纪念馆、祭奠革命先烈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革命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建构指向文化自信的革命单元学习任务群是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整体解读、资源整合和任务驱动三个方面的教学策略,我们可以有效地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让学生在一次次的任务情境中感受先辈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自信,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