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羽乔:于平凡中开出热烈之花 提升专业素养 丰盈教育生命
05版:教育家精神知与行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79期  总第242期  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79期  下一期
提升专业素养 丰盈教育生命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4-10-23 10:44

提升专业素养 丰盈教育生命
□合肥市青年路小学  杜  娟
对老师来说,素养是教育的底蕴,人格是教育的魅力,教师强烈的专业觉醒和内驱力让自己从“教书匠”成长为“名师”,直至走向“人师”。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追求,我的职业理想就是“愿在草而为蓍,愿在鸟而为鸥,愿在兽而为廌,愿在虫而为蝶”。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鸥鹭忘机,简单快乐,都将有破茧成蝶的一天。
做自觉的学习者
我努力地做自觉的学习者,不断地加深对教育的理解、对孩子的理解,提升自身教育境界,给学生及其家长一种示范,一种人格影响,让学生及其家长也成为自觉的学习者。想要学生自觉读书,老师要做好示范,阅读是一种美好的遇见。学校以“阅、悦、跃”为年度发展词:“阅”——读书香,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悦”——读快乐,让“悦读”成为一种态度;“跃”——读厚重,让“跃读”成为一种坚持。在打造书香校园、书香班级的良好氛围下,我和孩子们如饥似渴地读着经典,相互交流分享阅读收获。
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中华经典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我引导孩子们从小诵读经典,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陶冶情操。当我们漫步校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诵读声不绝于耳,经典的诗文在孩童小小的心灵扎根,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也在萌发、生长。
学校每天安排的晨诵、午读课都是开展经典诵读最好的契机,为学生们诵读和积累留有充分的时间,从低年级的《三字经》《百家姓》《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年级的《小古文100课》《千字文》《笠翁对韵》,到高年级的《论语》《颜氏家训》《增广贤文》等,师生共同背诵积累。想象一下,你从这样的班级门前走过,听着悦耳的节奏和朗朗上口的美文,一定会被吸引驻足。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是文化的精粹,诵读着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积累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诵读经典,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造就具有中华气韵的中国人,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的神圣使命。
做耐心的倾听者
一群懵懂的孩童带着新奇走进校园,我拉着他们稚嫩的小手,走过校园的角角落落。我们一起聆听校园的铃声,看大哥哥大姐姐上体育课迈出“1、2、1”整齐的步伐,带着他们读“天地人、你我他”,午间读一个个故事给他们听,陪伴他们经历一天中在校的每一个时间段,消除他们离开父母和熟悉的幼儿园后的惶恐。
“人从心上育,水往根上浇。”开学一周后,我教家长用语音转文字的方式记录下孩子对新学校、新班级、新同学的感受,整理成电子文集“童言童语”并在班级群中发表。有同学说:“感觉上课很有意思,语文老师知识多,数学老师很聪明,我很感谢老师让我认识了一个民族,土家族。”另一位同学说:“开学这一周我最开心的事是交了一个新朋友,每天老师都给我们讲不一样的故事,我每天都可以听到不同的故事。我很喜欢现在的学校和同学。”……童稚的话语传递的是孩子们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的喜爱,同时也感受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新事物的好奇。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和启迪,学生不是简简单单教出来的,更是影响出来的。
做有温度的欣赏者
为工作注入温度,注入匠心精神,我们才能更好地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体现自身价值,对生命充满着敬畏,保持一份纯粹透彻的初心。
老师要用一颗工匠之心去影响学生。晨诵时我和孩子们手捧唐诗宋词,惊叹于李白想象的浪漫瑰丽、奇特大胆,杜甫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读着小古文,钦佩于司马光砸缸救同伴的机智,囊萤映雪的好学,两小儿辩日孔子实事求是的谦虚态度;《三字经》中的“首孝悌,次见闻”让学生明白了把道德放在首位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笠翁对韵》琅琅上口、声韵协调又包罗万象……
有温度的老师把爱学生的情感变成“看得见”的态度和技巧,让孩子们感受到理解、关怀和欣赏。一次外出学习期间,我给班级中每个孩子带回一块镇纸,几十块“石头”累积在一起真的不是一般的重量,可我愿意把它们搬回来送给孩子们,只因镇纸上刻着的一行字: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我希望孩子耳濡目染内化成行为。
我常会像变魔术一样,给他们准备意想不到的惊喜。教室的讲台上放着个布袋子,每位学生需上台讲一个优点或最近为集体做的一件好事,再从袋子里摸出 “惊喜”——不同形状的鸟类的明信片。小A、小B搜肠刮肚的小举动可爱极了,一个怯怯地走上讲台说:“我认真做操了!”说完就低着头,用小眼神偷偷瞄同学们的反应。“很好!”另一位腼腆地说:“我按时到校。”“没迟到,不错!”就这样,所有的孩子一个不落地全上台,有时教育的契机就在不经意间发生。
做文化的播种者
弘道追求是为师者的责任,也是为师者的人文底蕴。小小的教室连接的是大大的世界,书本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息息相通。
假期孩子们和家长外出旅游,在班级分享时说到秋浦,我灵机一动,正好和制作“中华经典诵读”课程相契合,那段时间我们一起收集、整理资料,绘制贵池秋浦旅行图,录制《秋浦组诗》诵读、微课讲解视频。有了展示分享的机会,同学们学习的劲头特别足。一组17首诗的细致解读,同学们对李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安徽的山山水水投入更深的情感。
在“秋浦组诗”的学习中,同学们扣“愁”入诗,查阅资料了解“秋浦”,再结合境遇悟“愁”。学生从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讲起,到“五岁通六甲,十岁观百家”的评论,再到写这组诗的背景介绍,接着悟“化无形为有形”的精妙写法。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人不计其数,诗篇浩如烟海,当然写愁的不止是李白一个人,同学们又收集诸多写“愁”的经典诗文进行比较学习。最后进行迁移学习,李白用“白发”“秋霜”描绘出内心的无奈和愁苦,读他的诗,我们惊叹于他豪迈的气魄和雄健的笔力,看似寻常的景物,在诗人的笔下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在平时的练笔当中,我们也要有这份敏感,要眼中有物,心中有物。
一条河,一个文化符号;一位诗人,一组动人的诗篇,秋浦河已成为流淌着的诗歌的河。孩子们在经典诵读中修养德行,获得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它像丝丝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大家的心灵,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教书之历练在于简简单单,舍得将时间、精力毫无保留地给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给每一节课程。用扎实的专业知识,成熟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进行智慧的开启和人格的润泽。师生诵读经典,做有根的中国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