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思考 深入教学实践 培养符号意识 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水平之我见
06版:学科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53期  总第234期  2017年06月28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53期  下一期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17-09-07 08:51

学科一见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全椒县江海小学  鹿南林  董  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必须以新理念为指导,结合数学自身的特点与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并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从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一、创设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去学习,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被吸引,从而进行研究、探索,最终解决问题,并且能充分体验数学的乐趣。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正值“五一”,借助“五一”长假学生春游的兴致,教师可借此机会带同学们去春游。若春游过程中需要乘船,便把“哪两个班可以坐同一条船?”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测。这类问题的设置,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了很多机会,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课堂也随之“活”起来。
二、实践操作
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实践操作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使学习变成儿童的精神追求。学生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动手的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摸一摸、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等活动,使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对于面、棱和顶点的概念,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跟随电脑课件演示,动手玩(切土豆)的游戏。充分利用这一生活经验,感悟一刀出面、两刀出棱、三刀出顶点。引导学生多种器官参与活动,在操作中建立面、棱、顶点的概念。这样的操作活动,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而且有所感悟,有所创新。
三、放飞思维
在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书中出了这样一道复习题:一个用篱笆围成的长方形鸡舍,长8米,宽6米,如果将它改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鸡舍,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一名学生这样作答:(8+6)×2=28(米),这是篱笆的总长,即长方形的周长,也是正方形的周长。然后用28÷4=7(米)这就是正方形鸡舍的边长。几乎在所有人的脑海里,都是这么想的。接下去该是下一个环节,正在这时一名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我是这样想的(8+6)÷2=7(米),对吗?” “老师,如果鸡舍有一面靠墙,那么正方形的边长还是7米吗?”于是,我顺水推舟:“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怎么样?”在讨论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如果长边靠墙怎样?”“短边靠墙又会怎样呢?”“两边靠墙呢?”等各类问题,学生思维也就达到了有效发散。
孩子们的表现是我没想到的。但是,我鼓励并放手让学生大胆地猜测与推理,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合理化推测给予肯定,并用生动、亲切的语言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增强信心。在学习过程中“放飞”思维,让课堂“活”了起来,使学生们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学得轻松而有意义,愉快而有价值!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