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让师生共同成长 语文课堂教学引导举例 预设与生成演绎精彩课堂 预设与生成演绎精彩课堂 让兴趣引路 打开知识的宝库
05版: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66期  总第234期  2018年04月25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66期  下一期
反思让师生共同成长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全椒县逸夫小学 吴臣来 日期:2018-04-25 13:29

教 学反 思
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中的得失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审视,是能不断丰富自身素养,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的。那么,如何成为反思型教师呢?
一、在编写教案中改进
很多教师都曾有过拿教案集往备课本上抄的经历,我也有过。当时,为了赶进度抄得十分匆忙,抄的是什么,连我自己也不太清楚,以至于之后看自己的备课本时哭笑不得。所以,直接抄是不可取的,但我们可以借鉴优秀教案的精华,结合教材和本班实际进行重新编写。
如:黄爱华教师的《循环小数》的童谣导入。首先在课前让学生集体背:“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教师不说停,学生就需要一直往下背。几分钟后教师示意学生停,问到:“为什么我们这么多人背这么多遍却一点也不乱呢?”学生:“您总是叫我们重复这几句话。”“而且按顺序不断的说。”教师随机板书:依次、不断、重复、规律。然后导入到循环小数。这样,既让学生初步感知周期性重复变化的规律,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在课堂教学中生成
我们常说备教一致,但并不是绝对的。有时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一定完全按教师的思路走,这时,教师要随机应变,对自己的教学步骤作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一次,我在教学方程的意义之后问:“等式都是方程,对不对?”有个学生抢先答:“对!”其他学生也附和:“对!”我反问:“对吗?”学生立即答:“不对。”我又问:“不对吗?”教室里顿时乱哄哄的,搞不清楚说的什么。这时我看见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学生做了一个“×”的手势。于是灵机一动,说:“请大家默读方程定义,认真思考,然后用手势告诉我对错,对的打‘√’ 错的打‘×’。”教室立即安静下来,两分钟后,我说:“开始判断。”大多数学生举“×”,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举“√”。在之后的课堂上,判断题、选择题,我常要求学生用手势告诉我答案,可一目了然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避免了学生不动脑筋,人云亦云。
三、在课后反省中提高
课后,教师要根据教学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使有益的经验及时得到提炼、升华,不断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在一天的教学工作后,可写下自己的经验。如:从上学年开始,我坚持每节新课都有反思,或一两句话,或一两段话。一学年下来,受益匪浅。
四、在学生的意见中成长
我曾执教《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这是一节参赛课。为充分让学生在活动中辨别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设计简单的公平游戏、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及能力。我设计了四个游戏:师生共同摸球;分组摸球;玩扑克;抛硬币。一节课按部就班,下课后,我正埋头收拾教具准备离开时,一学生走过来说:“老师,我好想玩转盘。”看他玩着,我不由反思,我设计那么多游戏,自以为学生得到了充分的训练,而我为完成习题准备的转盘却因时间关系只匆匆露了一面,没有发挥它的作用。我为什么没想到转盘游戏也许比摸球、玩扑克更让他们感兴趣呢?回去后便立即对教案进行了修改。
平时,我喜欢和学生作书面沟通。习惯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单元测试卷上写一些鼓励的话或画一些奖励性的标志,并要求学生也写一些感受或想法。的确,这种沟通方式学生乐于接受,效果好。当我正为自己赏识教育的小成果窃喜时,一天,我在收回的测试卷中看到一个学生写道:“老师,我到底棒在哪里?能指出我的缺点让我进步吗?”我们班七十多名学生,我常要花一节半课的时间改一套试卷,然后再花一节半课的时间写寄语。这是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我看到他又得了“100”分,就顺手写了:“太棒了!”一语惊醒梦中人,我的笼统评价让他困惑了,让他不知道前进的方向。在之后的寄语中,我力求做到有针对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是我每天的听众,在学生的意见中反思改进,是我成长的源泉。
反思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途径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最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学会反思,就会以特定的眼光给自己在学习群体中的位置定位,对自己的能力有个新认识。
经验+反思=成长。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在反思中共同成长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